郑和远航的经过?

问题描述:

郑和远航的经过?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三次: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乐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所历国家“……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的阿麦达巴丹)、小柯(葛)兰、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明实录》卷八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郑和还京.郑和一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揖睦邻国,屡邀劫其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明实录》卷一一六)这次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劫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之,成祖为维护两国人民间传统友谊,“悯其愚无知”,命释放,给以衣食,令再立其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遇大险,能镇定自若,迅速决定克敌制胜之策,具有大将风度.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邻各国友好来往加强了.而成祖以“远者犹未宾服”(《明史·忽鲁谟斯传》),所以再命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喇哇)、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诸国王锦绮纱罗绢等物有差.”(《明实录》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至西安羊市大*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云:此行有宝船63艘,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共27670人,规模仍然很大.永乐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国.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国内.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溜山、麻林等19国都遣使朝贡,辞还,命郑和等与其偕往,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明成祖并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