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

问题描述: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

以下是高中课本的代表性的
(一)、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夏季普遍高温或终年高温。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二)、大牧场放牧业,主要有阿根廷
(三)、商品谷物农业,地势平坦广阔(*大平原)。主要为美国
(四)、混合农业 主要为澳大利亚

农业就是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获得食物,还可获得饮料、纤维、工业原料、药物、花卉等。农业与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是各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可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不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一致,使各地的农业差别很大。先进的农业已成为高度多样化的生产活动。就目前世界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十二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它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现分述如下:
(一)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shifting cultivation)这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在过去,这种农业分布比较广泛。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还能见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进行着的一种农业耕作类型。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我国称这种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它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用这种方式种植的作物各地并不相同,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种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东南亚山区的丛林的部族,种的是山药、旱稻等。迁移农业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种的作物的品种不一,种植的方式杂乱无章,不成垄也不成行,作物长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种落后现象,其实也是对热带雨林环境的一种适应。热带雨林雨量大,雨点密集。混杂种植,作物高矮不齐,高的植株遮盖和保护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层植物又逐层地阻止了热带暴雨对作物及对地面的袭击和冲刷。另一方面,多种作物混杂,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时间先后交错,避免了储存粮食的困难。但是这种耕作方式是种上以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长。由于不向土地施肥,经过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养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冲刷和细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殆尽。结果,农民们不得不*转移到另一块土地上去,开辟新的农田代替已衰退的那片耕地。被废弃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复,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就只好迁往他处。
影响更替速度的因素还有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就需要扩大其耕地面积。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刀耕火种式的迁移农业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积更大。迁移农业是一种自给性的自然农业,它只能满足人们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没有剩余的产品进行交换。在迁移农业中,饲养动物很少。所饲养的动物只是在宗教性节日或其他节日才能食用,所以人们的营养构成缺乏蛋白质。捕鱼和狩猎可以部分地补充其不足。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落后,但它是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对这种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实践的总结。
(二)热带定居农业
在热带迁移农业的周围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定居农业,称为热带定居农业。在非洲,热带定居农业分布在西非几内亚湾沿岸及其北部副热带较干旱地区与东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维亚以北的安第斯山区高原与墨西哥南部与尤卡坦半岛的南部地区。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区与秘鲁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个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兹特克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里农业很早就有发展,并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与家禽(如火鸡)的起源地。马里尼日尔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这种农业分布区的自然条件与赤道附近的热带迁移农业地区相比,在气候上,雨量与温度都有下降,并有干湿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属高原与山区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机质被分解的速度减小,有机质含量较多。总的说来,农业条件比较有利。这里的农田是固定的,不经常迁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麦、棉花、花生;东非是玉米、高粱、小麦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秘鲁则是玉米、小麦、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绵羊是共同饲养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驴;南美有独特的驼羊,其体型比驴小,作役用每只能负重数十公斤,日行几十里。驼羊毛是重要的毛纺织原料。这类农业大多处于干旱地区,灌溉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较多的低地,亦可发展水稻。
(三)种植园农业
在热带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饮料方面,有咖啡、可可、茶;在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萝、芒果;在原料方面,有橡胶、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此外像甘蔗、椰子等既可作水果食用,也可作工业原料。随着世界各国对这些产品需要量的增加,在热带地区出现了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各种种植园。
这些产品的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茶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和印度、斯里兰卡;咖啡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非洲;香蕉集中分布在中美洲;橡胶集中分布在东南亚;油棕分布在西南非洲与马来西亚;剑麻多数分布在东非,可可则主要在西非南部。种植园的产品都是作为出售的商品,而销售市场大多是较远的世界各地,所以种植园多选址在交通方便的沿海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距市场较近的沿海地区,以利外运和销售。
种植园的发展与欧洲的殖*义有紧密的联系。它起源于15世纪的西非热带海岸外为葡萄牙人占据的岛上。而后,种植园又传到美洲。虽然现在种植园的生产方式已遍布热带各地,但是最集中的还是美洲的热带地区。在美洲种植园最初是利用当地的印第安人或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奢侈食品与纤维原料。现在这些种植园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生产某种作物。吸收当地大量的劳动力,居住在农场附近,以便集中管理。这些工人的工资低,生活条件差;而农场主与负责管理的白人收入高,生活条件优越。这就形成对比鲜明的两个不同的社会阶级。由于美洲的种植园的主人多是外国人,其所获得的大量利润被转移到国外,使当地的经济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种与当地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矛盾,一般对这种出口到西方工业国家的产品进行就地半加工,以提高其产值。但是,如果遇到产品丰收,市场饱和,或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对产品需要下降,这些都对种植园经济带来影响。
(四)水稻农业
水稻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如水热条件适合水稻种植,也可扩大到暖温带的某些地区。但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从日本开始,经朝鲜、中国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恒河流域,以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区,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与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多依山势沿等高线建成层层梯田。不论是在平原还是在丘陵地区,一块块平整的由田埂围筑成的稻田,碧绿的稻苗、潺潺的流水,加上颇具特色的村落,与常绿的树丛或竹林形成一种色调明快而又别具风采的文化景观。
水稻种植地区的北部温度较低,冷热季节性较强,大都实行水旱两作,即冬季种麦,麦收后种水稻。往南,可以一年种两次水稻,如果水肥和人力都充裕,则可一年种收三次。在水稻种植地区,往往兼种其他经济作物,如茶、甘蔗、蚕桑、黄麻等。在牲畜方面,养有猪、牛和家禽等。在多水的湿热地带多养水牛。在我国及其他地方还在水田中养鱼。印度人由于信仰印度教,忌吃牛肉,所以牛只用于耕作和运输。在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创造出的“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是一种适合热带地区,而且生产水平相当高的农业生态系统工程。水稻耕作与旱地不同,不仅一块地每年可以收种几次,而且在田间耕作管理方面,如灌水、排水、土地平整、修整田埂、育种、插秧、中耕除草、防病除虫等,其劳动强度要比旱地大得多。虽然机耕可以减除一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受地形、地块等限制,耕作的进展也比较慢。在稻米生产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现除日本在稻田机械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还多靠人力和畜力。
水稻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同时,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农业。所以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般也大于其他地区。例如,我国的人口密度比较高的潮汕地区,每个农民平均只有几分地。在亚洲地区,许多水稻耕作区,每户只有少量的耕地,所以小农制度也是水稻地区的一个普遍特征。
由于水稻是一种高产作物,往往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其分布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如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水稻农业也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发展了大片稻田,那里采用科学的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由于,饮食习惯,美国的大米大多用于出口。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选育耐低温品种,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扩大到华北、东北,甚至黑龙江省。
(五)谷物家畜农业
谷物家畜农业是一种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类型。谷物家畜农业基本上也集中在亚洲,它包括中国东部的华北与东北,中南半岛的高原地区,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的附近地区。在非洲只出现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南非的莱索托及其附近地区。
该农业地区,农作物中小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大麦、燕麦、黑麦、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豆类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亚麻、大麻、甜菜。由于气候干旱,降雨不稳定,为了保证产量稳定与增长,灌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饲养上,印度与西亚地区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国则主要是猪与牛、羊。此外,马、骡、驴在不同地区数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劳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来源。
上述农业分布区是世界上的两河流域的西亚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黄河中游的中国文明的起源地,农业生产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强度高,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特别是低洼地区,如果灌溉不当,易引起盐渍化,所以其生产的地区受到影响。
(六)地中海农业
沿地中海的周围地区,是一种特殊的气候地区。那里的气候,夏季热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多与气温高的明显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征。这个地区是希腊和罗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开发历史比较久。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在农作物中,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所以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在地中海农业中,农业、果木和牧业的生产地域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大多分布于平地和缓坡上,葡萄园和油橄榄、无花果多种植在丘陵地,高处的山坡是放牧的场所。由于牲畜放牧与农业在地区上分离,厩肥不能用于补充农田的营养元素,农田多依靠休耕来恢复地力。
在过去,农田种植提供粮食,果木供给饮料、油料和水果,牧业提供肉食、乳类和衣着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体式农业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欧洲成为工业国家的集中地,对地中海地区有很大影响。因为,这里冬季温和,对柑橘类果品及蔬菜的生长十分有利,加上市场需要量大,各种产品临近市场等优越条件,结果对蔬菜、水果业的生产起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葡萄业的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酒类生产提供了原料保证。因此,地中海许多地区其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七)市场园艺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market gardening)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有时也称为商品园艺业(truck farming)。这种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饲养牲畜。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莱,有的甚至只生产某一种专门用途的果品,以葡萄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酿酒葡萄、制葡萄干的葡萄。为了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协调,农民组织起来与销售商共同商定生产计划。
这种商品园艺业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发展起来。但是,在气候条件不利于蔬菜和水果生长的地方,城市对蔬菜与水果的需要不能不依赖于遥远的地方。特别是在长途快速保鲜等运输技术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大大刺激了远距离大型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的形成。例如,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与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及其附近地区,已成为供应全国的蔬菜与水果相当部分的重要基地。
(八)商业乳品农业
与市场园艺业一样,商业乳品农业也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另一种商业性农业。影响这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远近;二是饲料的供应。商业乳品农业其产品是为城市而生产的,城市需要流质的牛奶、乳酪、黄油等各种乳制品,共中新鲜的流质牛乳特别重要。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离近的优势。而生产加工的乳制品的农场则受地理距离条件的影响较少,可以分布在离开城市较远的地方。在饲料方面,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饲料,也需要含蛋白质较多的精饲料。为了保证青饲料供应,农场多自种优质牧草。现在农场主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围栏饲养的办法,饲料从别处购买,甚至乳牛也改变过去自己繁育良种的办法,改从市场购买。在美国,这种大规模的自动化的工厂式的生产,在竞争中超过了家庭式的乳业农场,使家庭式的乳业农场处于没落中。
从世界范围来说,商业乳品农业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连界的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与新西兰等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于距欧美市场较远,乳品经加工为制品后运销国际市场。在欧洲,商业性乳品农场现仍以家庭式农场为主。
(九)商业牲畜育肥农业
商业牲畜育肥农业是指专门靠购买仔畜经过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场肉食的商业性经营农场。其饲养的牲畜是牛和猪。城市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这些条件大大促进了专门育肥牲畜的农场的发展。
该类型农业在欧洲,从爱尔兰、英国、一直分布到前苏联,在北美洲则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两岸,以及南非,澳大利亚东南和新西兰的局部地区。这种农业是把饲养牲畜与谷物生产结合起来,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在美国,这类农场除种植牧草以外,更主要是播种玉米和大豆用作饲料。由于机械化水平高,所以从播种到收获都已不用人力,大大提高了效率,加上化学肥料、新的杂交玉米品种、除草剂、杀虫剂等用于田间管理,使谷物产量有所提高,而成本却随之下降。在牲畜方面,牛是从专门繁育的农场中买来的幼畜,有的猪则是农场自己繁育的。为了加速牲畜的生长,采用栏饲的办法进行饲养。由于选用优良品种,加上科学的饲养方法,牲畜生长速度很快,育肥时间缩短,为农场带来较大的收益。美国每年生产的2亿吨玉米、5000—6000万吨大豆,除一部分供出口外,大多用作优质饲料,转化成肉类和乳类供应市场。为了使围栏育肥取得更大的效益,有的则向专门生产育肥饲料的公司购买,自身不再生产饲料。在地域分布上,为了避免冬季低温对育肥的不利,专门进行牲畜育肥的农场则向冬季温暖的地区转移。
在欧洲,由于气温低,其饲料大多是低温型的饲草、土豆与甜菜。在农场的经营规模上要比美国的小些。
(十)商业谷物农业
商业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谷物农业,其作物以小麦占绝对优势,玉米和水稻的比例各地不同。这种农业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应当指出,前苏联与其他国家不同。它的谷物农场是属于国营或集体经营性质的。
这种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生产的小麦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谷物。该类型农业的分布区原来是大片的旷野,到了近代才开发成为谷物生产基地,加上这些国家人口较少、工业发达,所以采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每个农场所占的面积都相当大。以美国大平原上家庭经营的谷物农场为例,一般都有400公顷(即4平方公里)或6000市亩。农业机械的不断改善与动力的加大,为商业性谷物农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成本的大大提高。为发挥机械的效率、农场主们在农业地带由南到北购买几个农场,彼此相距一定距离,这样可利用南北气候的差别,赢得小麦种植、收获等田间作业上的时间差,可以使农业机械由南向北一个农场,一个农场地进行作业,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利率,降低成本。这类农场,不仅农场主不在农场居住,就是农场用的工人除适耕的劳动季节来到农场外,平时也不在农场居住。这种农场由于经营的方式独特,被称为农业企业。由于这样组织生产效率高,这类农场,通过合并,其范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美国,商业谷物农业生产的小麦,总产量达7000多万吨。其中50%以上是供出口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小麦出口量在世界小麦贸易中占绝对优势。这类商业谷物农场多数生产的是小麦,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也有经营水稻的,不过所占比重甚微。
(十一)游牧业
游牧业(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自给性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虽然现在从事游牧的人数在世界上并不多,据估计,只有1500万人,但其所占据的面积却很大,大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世界农业面积的2倍。在世界上用于游牧业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印人(Bedouins),东非的马赛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从历史上看,游牧业过去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比狩猎采集阶段先进,但是比定居农业落后。现在认为游牧业是定居农业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其前驱。它是农民通过放牧牲畜以适应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区的一种经营方式。
游牧业虽然驱赶牲畜,逐水草而流动,但是它绝不是随机的漫游。牧民们是根据多年对当地的地理条件、牧草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变化所积累的经验为依据而迁移。大体上,每一个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围。
由于各地气候与植被条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东,骆驼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绵羊和山羊;在中亚以马为主;东非以牛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骆驼,最耐粗饲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极地区牧民们放牧的驯鹿。
牧民虽然从牲畜的放牧中获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们必须与农业民族进行物物交换,以获得粮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在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具有强大的机动性,经常侵袭农业地区,建立一个个王朝,在世界历史上有过很大影响。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则因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正处于衰落之中。很多地区的牧民已转向定居,家庭成员中只有个别人随牲畜到远处放牧,其他成员则过着常年定居生活。中东地区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牧民们大都放弃其传统生活,转向城市,只有边远地区,牧民们仍保持其原来的生活方式。
(十二)大牧场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那里,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牲畜,适于经营大牧场(livestock ranching)。
虽然这里放牧着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却与传统的游牧业有很大不同。大牧场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财产,而是牧主为出售而经营的一种商品。放牧人不拖家带眷,而是受雇于牧主不带眷属的个体劳动者,一般称为牛仔或牧童。
在美国,大牧场上放牧的牲畜是牛。早期在*的土地上放牧。后来,由于条件稍好的土地被*出售给农场主种植作物,大牧场乃向西迁移,面积缩小,而且需付给*租金后才能放牧。原先放的是长角牛,这种牛耐粗饲,而且经长途驱赶不掉膘,但其缺点是易长牛蜱,肉质差。后来,改饲养欧洲的海福特肉用牛,在饲料等饲养条件上要求比较高,遂改变早先粗放式的放牧。有的牧场则不再把牛养肥后送去屠宰,而是在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卖给农场育肥。
在阿根廷,由于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优越,加上距海港近,放牧牛的大牧场比美国的效益高。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产量超过世界羊毛产量的一半以上。

书本上讲的不全面,而且同意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有不同名称.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农业就是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获得食物,还可获得饮料、纤维、工业原料、药物、花卉等.农业与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是各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可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不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一致,使各地的农业差别很大.先进的农业已成为高度多样化的生产活动.就目前世界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十二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它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现分述如下:
(一)(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shifting cultivation)这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在过去,这种农业分布比较广泛.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还能见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进行着的一种农业耕作类型.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我国称这种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它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用这种方式种植的作物各地并不相同,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种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东南亚山区的丛林的部族,种的是山药、旱稻等.迁移农业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种的作物的品种不一,种植的方式杂乱无章,不成垄也不成行,作物长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种落后现象,其实也是对热带雨林环境的一种适应.热带雨林雨量大,雨点密集.混杂种植,作物高矮不齐,高的植株遮盖和保护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层植物又逐层地阻止了热带暴雨对作物及对地面的袭击和冲刷.另一方面,多种作物混杂,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时间先后交错,避免了储存粮食的困难.但是这种耕作方式是种上以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长.由于不向土地施肥,经过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养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冲刷和细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殆尽.结果,农民们不得不*转移到另一块土地上去,开辟新的农田代替已衰退的那片耕地.被废弃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复,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就只好迁往他处.
影响更替速度的因素还有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就需要扩大其耕地面积.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刀耕火种式的迁移农业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积更大.迁移农业是一种自给性的自然农业,它只能满足人们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没有剩余的产品进行交换.在迁移农业中,饲养动物很少.所饲养的动物只是在宗教性节日或其他节日才能食用,所以人们的营养构成缺乏蛋白质.捕鱼和狩猎可以部分地补充其不足.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落后,但它是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对这种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实践的总结.
(二)热带定居农业
在热带迁移农业的周围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定居农业,称为热带定居农业.在非洲,热带定居农业分布在西非几内亚湾沿岸及其北部副热带较干旱地区与东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维亚以北的安第斯山区高原与墨西哥南部与尤卡坦半岛的南部地区.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区与秘鲁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个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兹特克文明)、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里农业很早就有发展,并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与家禽(如火鸡)的起源地.马里尼日尔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这种农业分布区的自然条件与赤道附近的热带迁移农业地区相比,在气候上,雨量与温度都有下降,并有干湿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属高原与山区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机质被分解的速度减小,有机质含量较多.总的说来,农业条件比较有利.这里的农田是固定的,不经常迁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麦、棉花、花生;东非是玉米、高粱、小麦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秘鲁则是玉米、小麦、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绵羊是共同饲养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驴;南美有独特的驼羊,其体型比驴小,作役用每只能负重数十公斤,日行几十里.驼羊毛是重要的毛纺织原料.这类农业大多处于干旱地区,灌溉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较多的低地,亦可发展水稻.
(三)热带种植园农业
在热带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饮料方面,有咖啡、可可、茶;在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萝、芒果;在原料方面,有橡胶、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此外像甘蔗、椰子等既可作水果食用,也可作工业原料.随着世界各国对这些产品需要量的增加,在热带地区出现了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各种种植园.
这些产品的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茶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和印度、斯里兰卡;咖啡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非洲;香蕉集中分布在中美洲;橡胶集中分布在东南亚;油棕分布在西南非洲与马来西亚;剑麻多数分布在东非,可可则主要在西非南部.种植园的产品都是作为出售的商品,而销售市场大多是较远的世界各地,所以种植园多选址在交通方便的沿海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距市场较近的沿海地区,以利外运和销售.
种植园的发展与欧洲的殖*义有紧密的联系.它起源于15世纪的西非热带海岸外为葡萄牙人占据的岛上.而后,种植园又传到美洲.虽然现在种植园的生产方式已遍布热带各地,但是最集中的还是美洲的热带地区.在美洲种植园最初是利用当地的印第安人或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奢侈食品与纤维原料.现在这些种植园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生产某种作物.吸收当地大量的劳动力,居住在农场附近,以便集中管理.这些工人的工资低,生活条件差;而农场主与负责管理的白人收入高,生活条件优越.这就形成对比鲜明的两个不同的社会阶级.由于美洲的种植园的主人多是外国人,其所获得的大量利润被转移到国外,使当地的经济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种与当地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矛盾,一般对这种出口到西方工业国家的产品进行就地半加工,以提高其产值.但是,如果遇到产品丰收,市场饱和,或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对产品需要下降,这些都对种植园经济带来影响.
(四)水稻种植农业(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如水热条件适合水稻种植,也可扩大到暖温带的某些地区.但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从日本开始,经朝鲜、中国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恒河流域,以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区,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与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多依山势沿等高线建成层层梯田.不论是在平原还是在丘陵地区,一块块平整的由田埂围筑成的稻田,碧绿的稻苗、潺潺的流水,加上颇具特色的村落,与常绿的树丛或竹林形成一种色调明快而又别具风采的文化景观.
水稻种植地区的北部温度较低,冷热季节性较强,大都实行水旱两作,即冬季种麦,麦收后种水稻.往南,可以一年种两次水稻,如果水肥和人力都充裕,则可一年种收三次.在水稻种植地区,往往兼种其他经济作物,如茶、甘蔗、蚕桑、黄麻等.在牲畜方面,养有猪、牛和家禽等.在多水的湿热地带多养水牛.在我国及其他地方还在水田中养鱼.印度人由于信仰印度教,忌吃牛肉,所以牛只用于耕作和运输.在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创造出的“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是一种适合热带地区,而且生产水平相当高的农业生态系统工程.水稻耕作与旱地不同,不仅一块地每年可以收种几次,而且在田间耕作管理方面,如灌水、排水、土地平整、修整田埂、育种、插秧、中耕除草、防病除虫等,其劳动强度要比旱地大得多.虽然机耕可以减除一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受地形、地块等限制,耕作的进展也比较慢.在稻米生产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现除日本在稻田机械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还多靠人力和畜力.
水稻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同时,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农业.所以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般也大于其他地区.例如,我国的人口密度比较高的潮汕地区,每个农民平均只有几分地.在亚洲地区,许多水稻耕作区,每户只有少量的耕地,所以小农制度也是水稻地区的一个普遍特征.
由于水稻是一种高产作物,往往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其分布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如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水稻农业也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发展了大片稻田,那里采用科学的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由于,饮食习惯,美国的大米大多用于出口.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选育耐低温品种,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扩大到华北、东北,甚至黑龙江省.
(五)谷物家畜农业
谷物家畜农业是一种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类型.谷物家畜农业基本上也集中在亚洲,它包括中国东部的华北与东北,中南半岛的高原地区,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的附近地区.在非洲只出现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南非的莱索托及其附近地区.
该农业地区,农作物中小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大麦、燕麦、黑麦、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豆类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亚麻、大麻、甜菜.由于气候干旱,降雨不稳定,为了保证产量稳定与增长,灌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饲养上,印度与西亚地区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国则主要是猪与牛、羊.此外,马、骡、驴在不同地区数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劳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来源.
上述农业分布区是世界上的两河流域的西亚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黄河中游的中国文明的起源地,农业生产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强度高,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特别是低洼地区,如果灌溉不当,易引起盐渍化,所以其生产的地区受到影响.
(六)地中海农业
沿地中海的周围地区,是一种特殊的气候地区.那里的气候,夏季热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多与气温高的明显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征.这个地区是希腊和罗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开发历史比较久.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在农作物中,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所以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在地中海农业中,农业、果木和牧业的生产地域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大多分布于平地和缓坡上,葡萄园和油橄榄、无花果多种植在丘陵地,高处的山坡是放牧的场所.由于牲畜放牧与农业在地区上分离,厩肥不能用于补充农田的营养元素,农田多依靠休耕来恢复地力.
在过去,农田种植提供粮食,果木供给饮料、油料和水果,牧业提供肉食、乳类和衣着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体式农业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欧洲成为工业国家的集中地,对地中海地区有很大影响.因为,这里冬季温和,对柑橘类果品及蔬菜的生长十分有利,加上市场需要量大,各种产品临近市场等优越条件,结果对蔬菜、水果业的生产起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葡萄业的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酒类生产提供了原料保证.因此,地中海许多地区其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七)市场园艺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market gardening)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有时也称为商品园艺业(truck farming).这种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饲养牲畜.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莱,有的甚至只生产某一种专门用途的果品,以葡萄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酿酒葡萄、制葡萄干的葡萄.为了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协调,农民组织起来与销售商共同商定生产计划.
这种商品园艺业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发展起来.但是,在气候条件不利于蔬菜和水果生长的地方,城市对蔬菜与水果的需要不能不依赖于遥远的地方.特别是在长途快速保鲜等运输技术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大大刺激了远距离大型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的形成.例如,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与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及其附近地区,已成为供应全国的蔬菜与水果相当部分的重要基地.
(八)商业乳品农业(乳畜业)
与市场园艺业一样,商业乳品农业也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另一种商业性农业.影响这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远近;二是饲料的供应.商业乳品农业其产品是为城市而生产的,城市需要流质的牛奶、乳酪、黄油等各种乳制品,共中新鲜的流质牛乳特别重要.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离近的优势.而生产加工的乳制品的农场则受地理距离条件的影响较少,可以分布在离开城市较远的地方.在饲料方面,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饲料,也需要含蛋白质较多的精饲料.为了保证青饲料供应,农场多自种优质牧草.现在农场主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围栏饲养的办法,饲料从别处购买,甚至乳牛也改变过去自己繁育良种的办法,改从市场购买.在美国,这种大规模的自动化的工厂式的生产,在竞争中超过了家庭式的乳业农场,使家庭式的乳业农场处于没落中.
从世界范围来说,商业乳品农业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连界的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与新西兰等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于距欧美市场较远,乳品经加工为制品后运销国际市场.在欧洲,商业性乳品农场现仍以家庭式农场为主.
(九)商业牲畜育肥农业
商业牲畜育肥农业是指专门靠购买仔畜经过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场肉食的商业性经营农场.其饲养的牲畜是牛和猪.城市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这些条件大大促进了专门育肥牲畜的农场的发展.
该类型农业在欧洲,从爱尔兰、英国、一直分布到前苏联,在北美洲则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两岸,以及南非,澳大利亚东南和新西兰的局部地区.这种农业是把饲养牲畜与谷物生产结合起来,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在美国,这类农场除种植牧草以外,更主要是播种玉米和大豆用作饲料.由于机械化水平高,所以从播种到收获都已不用人力,大大提高了效率,加上化学肥料、新的杂交玉米品种、除草剂、杀虫剂等用于田间管理,使谷物产量有所提高,而成本却随之下降.在牲畜方面,牛是从专门繁育的农场中买来的幼畜,有的猪则是农场自己繁育的.为了加速牲畜的生长,采用栏饲的办法进行饲养.由于选用优良品种,加上科学的饲养方法,牲畜生长速度很快,育肥时间缩短,为农场带来较大的收益.美国每年生产的2亿吨玉米、5000—6000万吨大豆,除一部分供出口外,大多用作优质饲料,转化成肉类和乳类供应市场.为了使围栏育肥取得更大的效益,有的则向专门生产育肥饲料的公司购买,自身不再生产饲料.在地域分布上,为了避免冬季低温对育肥的不利,专门进行牲畜育肥的农场则向冬季温暖的地区转移.
在欧洲,由于气温低,其饲料大多是低温型的饲草、土豆与甜菜.在农场的经营规模上要比美国的小些.
(十)商业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商业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谷物农业,其作物以小麦占绝对优势,玉米和水稻的比例各地不同.这种农业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应当指出,前苏联与其他国家不同.它的谷物农场是属于国营或集体经营性质的.
这种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生产的小麦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谷物.该类型农业的分布区原来是大片的旷野,到了近代才开发成为谷物生产基地,加上这些国家人口较少、工业发达,所以采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每个农场所占的面积都相当大.以美国大平原上家庭经营的谷物农场为例,一般都有400公顷(即4平方公里)或6000市亩.农业机械的不断改善与动力的加大,为商业性谷物农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成本的大大提高.为发挥机械的效率、农场主们在农业地带由南到北购买几个农场,彼此相距一定距离,这样可利用南北气候的差别,赢得小麦种植、收获等田间作业上的时间差,可以使农业机械由南向北一个农场,一个农场地进行作业,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利率,降低成本.这类农场,不仅农场主不在农场居住,就是农场用的工人除适耕的劳动季节来到农场外,平时也不在农场居住.这种农场由于经营的方式独特,被称为农业企业.由于这样组织生产效率高,这类农场,通过合并,其范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美国,商业谷物农业生产的小麦,总产量达7000多万吨.其中50%以上是供出口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小麦出口量在世界小麦贸易中占绝对优势.这类商业谷物农场多数生产的是小麦,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也有经营水稻的,不过所占比重甚微.
(十一)游牧业
游牧业(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自给性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虽然现在从事游牧的人数在世界上并不多,据估计,只有1500万人,但其所占据的面积却很大,大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世界农业面积的2倍.在世界上用于游牧业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印人(Bedouins),东非的马赛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从历史上看,游牧业过去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比狩猎采集阶段先进,但是比定居农业落后.现在认为游牧业是定居农业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其前驱.它是农民通过放牧牲畜以适应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区的一种经营方式.
游牧业虽然驱赶牲畜,逐水草而流动,但是它绝不是随机的漫游.牧民们是根据多年对当地的地理条件、牧草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变化所积累的经验为依据而迁移.大体上,每一个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围.
由于各地气候与植被条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东,骆驼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绵羊和山羊;在中亚以马为主;东非以牛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骆驼,最耐粗饲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极地区牧民们放牧的驯鹿.
牧民虽然从牲畜的放牧中获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们必须与农业民族进行物物交换,以获得粮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在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具有强大的机动性,经常侵袭农业地区,建立一个个王朝,在世界历史上有过很大影响.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则因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正处于衰落之中.很多地区的牧民已转向定居,家庭成员中只有个别人随牲畜到远处放牧,其他成员则过着常年定居生活.中东地区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牧民们大都放弃其传统生活,转向城市,只有边远地区,牧民们仍保持其原来的生活方式.
(十二)大牧场放牧业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那里,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牲畜,适于经营大牧场(livestock ranching).
虽然这里放牧着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却与传统的游牧业有很大不同.大牧场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财产,而是牧主为出售而经营的一种商品.放牧人不拖家带眷,而是受雇于牧主不带眷属的个体劳动者,一般称为牛仔或牧童.
在美国,大牧场上放牧的牲畜是牛.早期在*的土地上放牧.后来,由于条件稍好的土地被*出售给农场主种植作物,大牧场乃向西迁移,面积缩小,而且需付给*租金后才能放牧.原先放的是长角牛,这种牛耐粗饲,而且经长途驱赶不掉膘,但其缺点是易长牛蜱,肉质差.后来,改饲养欧洲的海福特肉用牛,在饲料等饲养条件上要求比较高,遂改变早先粗放式的放牧.有的牧场则不再把牛养肥后送去屠宰,而是在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卖给农场育肥.
在阿根廷,由于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优越,加上距海港近,放牧牛的大牧场比美国的效益高.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产量超过世界羊毛产量的一半以上.
(十三)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即个别地区和个别农场,同时生产农作物和牲畜两种产品.该农业类型由来已久,是在经历了植物培育和动物驯化后开始出现的.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以栽培农作物、从事农耕活动为主,把经营畜牧业放在次要地位,将牲畜放牧在天然草地或农耕休闲地上,以此满足自身对农畜产品的需要.在工业化带动下的农业大发展时期,发达国家开始专门种植饲草料,使种植业和畜牧业愈益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这种类型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猪、羊等.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市场,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目前,在欧洲和北美的英、法、美、加等国,混合农业仍是主要的农业类型.中国东部农业区和中西部半农半牧区也多属混合农业范畴.在其它第三世界国家,这种农业是自耕农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