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问题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问题
1原始农业的特征
2工具的重要意义
3最主要的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弊端
注意是中国的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这里的居民最早驯化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另外有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学界认为也可能也有独自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经过几千年后,就欧亚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伊朗、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后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这个地带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偏南的长弧形.史学界称此长弧形地带为农耕世界.农耕最初是与畜牧结合的.在欧亚大陆,易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即从东到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所在的位置.在易于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也是自东而西,横亘于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史学界称此地带为游牧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从东面的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大体上构成它们的分界线.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比,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明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食物生产丰饶后,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因此,农耕世界较快地产生了文明,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利,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与农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得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会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于一种淳朴的然而是落后的状态.这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富庶先进,一个贫瘠落后,南农北牧,南富北穷.中国西北的酒泉(今甘肃境内)一带是两个文明的交界处,有农耕文明与农牧文明的贸易处,有马茶互市.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