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华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史是文化的多元辩证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都带来中华文化的跃进,出现新质文化,推动社会的前进,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统.
区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结构,没有诸多区域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文化.
北方区域文化包含有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少部分的农业文化,而以草原文化为基本形态,它的一个突出特质是开放性与流动性,这恰恰与中原一带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这个民族充满生气,充满活力,不拘一格,豪迈真刚,慷慨豪放,善于吸收异质文化,主动进取,采取攻势;但也因为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难以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长时间内没有自己的思想哲人和文化巨人(从匈奴族开始,北方民族相继出现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与文学艺术家),因而当它一旦与中原接触就很容易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同化力的农业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史.
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人类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较好地结合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不断地更生创新,既能保持和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能积极地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要实行这样的文化创新,就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甄别认识,存其精华,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全球意识的高度,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中,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能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效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同时又保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各显异彩,使中华文化绚丽多姿.中华各民族虽然经历各异、发展阶段也不同,但随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的加强,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繁荣各民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各民族的时代任务,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