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课文分析

问题描述:

祝福的课文分析

《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主题.阅读本文应注意领会下列问题:
  1、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⑴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⑵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⑶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⑷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2、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祥林嫂的故事有四个片段:第一次到鲁镇做工;被嫁到贺家墺;第二次到鲁镇做工;临死问魂灵的有无.在情节的发展中,祥林嫂的性格逐步地而又反复地表现出来.
    祥林嫂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对生活要求极低,然而不幸却向她一个接一个地袭来.第一次到鲁镇,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工钱全存在主人家,虽才二十六七岁,无家、无爱、无幸福,当一名女工,她就满足.被婆婆抓回卖到贺家,夫死儿亡,堂伯收屋又被从贺家赶出,重回鲁镇,此时境况更不如前.为了摆脱厄运,她也曾一次次抗争,不甘于任人宰割.
    第一次,她瞒着婆婆逃出来,为自身的独立显出了勇气.
    第二次,被婆婆强嫁,闹得异乎寻常,不惜一死.
    第三次,她硬着头皮,第二次到鲁镇求老主人收留.
    第四次,捐门槛,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赎一世的“罪名”,只求别人把自己当人看待,争得一个做奴隶的资格,死后免受酷刑.
    第五次,临死,怀疑魂灵的有无,她苦了一世,但求死后安息,对神权提出了怀疑.
   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命运竟至如此悲惨.她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一步展现出来的.
  3、赏析语言:
    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 叙事、写景充满情感,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情调.
   ⑵ 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小说中的“我”、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祥林嫂,各讲各的话,格调迥异,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