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对月亮的认识
问题描述:
古代人对月亮的认识
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至理名言,将前面的“结”一语宕开,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啊!
不懂得“此事古难全”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只看到“全”而不承认有“缺”,对生活的挫折没有思想准备,一旦面临,便被击倒;二是自欺欺人地回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寻,活得很累,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三是理论上认识到了人生“难全”,但行动上却本能地抗拒.所以,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是一种境界.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风风雨雨,六十多岁还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误:在杭州,有“东坡肉”;在黄州,有“东坡饼”;在汴州,吃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睡懒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在海南,喝椰汁、戴“东坡帽”(椰壳).他总是那么洒脱,那么乐观.
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阴晴圆缺,都要顺其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