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两者并重,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
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
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详答如下: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 (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稀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 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