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翻译
问题描述: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翻译
答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
相关推荐
- 课文《伤仲永》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里的“是”的古今异义和“稍稍宾客其父”里“稍稍”的古今异义
- 《李贺作诗》与《伤仲永》中“指物作诗立就”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伤仲永一文采用了叙议结合、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他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实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 )( )2.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3)借旁近与之(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 ) (6)余闻之也久( )(7)从先人在家( ) (8)受之天也( )(9)卒之为众人( )( ) (10)今夫不受之天( )(11)泯然众人矣()(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7.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用一句话概括《方仲永》的1,2段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方仲永的变化经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仲永的结局是令人心痛的,可为什么作者只一句“泯然众人矣”就完了,却将他五岁时的事情讲得那么详细?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5.说说作者的“伤”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仲永的结局是令人心痛的,可为什么作者只一句“泯然众人矣”就完了,却将他五岁时的事情讲得那么详细?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5.说说作者的“伤”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帮下
- 1、《伤仲永》中 借旁近与之的与什么意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就什么意思2、翻译: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 (伤仲永)中,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D与余闻之|也久1,下列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 或以钱币乞之 则或千或百B闻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闻C就 指物作诗立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D之 借旁近与之 与舅家见之 两个问题都答的好的加5分
- 最能体现方仲永天资过人才思敏捷的句子是
- 伤仲永(1)第一段哪些表现能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1)第一段哪些表现能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齐读第3段,(5)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6)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7)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8)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9)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