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问题描述:

借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前者借助“红旗”这一具体事物,后者借助“老黄牛”这一具体事物;前者的喻体是“红旗”,后者的喻体是“老黄牛”.
但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1、“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则是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二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文字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2、“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这里对“比喻”不用赘言,我们单看“象征”.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中挺拔笔直、耐风抗旱的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淳朴的品格和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抗日精神.这里,“喻体”是具体的“白杨树”,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品格”、“精神”.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末尾,用“一圈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这里的喻体是“红白的花”,是具体的,本体是“前景和希望”,是抽象的.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这里喻体是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而本体则是抽象的“未来美景”.一句话,“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体可以说是“战士”,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了俄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3、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如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4、象征中的喻体是作为一个实体来写的.像《白杨礼赞》就写白杨,《海燕》就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写松树;而比喻中的喻体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完成使命,一闪即逝,不像象征中的喻体那样给人留下它就是“主人翁”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