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的“雁”与燕子的“燕”有什么区别?

问题描述:

大雁的“雁”与燕子的“燕”有什么区别?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据了解,雁肉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十多部药典中均对雁肉有详细记载: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肾、肝,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据了解,大雁的羽绒保暖性好,又非常轻软,可作枕、垫、服装、被褥等填充材料,比较硬的羽毛可用来加工成扇子及工艺品等.大雁组队飞行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那么,大雁保持严格的整齐的队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这种队伍在飞行时可以省力.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的雁紧紧跟着,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大雁群自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而且 因为它们整天的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一般靠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由于头雁扇动翅膀的作用,带动气流,若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后面的大雁飞起来会很轻松,就不必休息很多次 .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一个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科学家发现,大雁排队飞行,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这启发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嘴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