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B. 可能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C. 可能有部分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D. 可能离心速度太快,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32P标记的T2噬菌体外壳进入上清液
问题描述: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
B. 可能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
C. 可能有部分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
D. 可能离心速度太快,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32P标记的T2噬菌体外壳进入上清液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A、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A正确;
B、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32P标记的子代T2噬菌体进入上清液,B正确;
C、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C正确;
D、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分子而不是标记蛋白质外壳,D错误.
故选:D.
答案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
考试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知识点: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