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一词多义以 其 之 于,翻译,出处,且都是初一课文中学过的一定要把在文章中的位置标注,是初一课文学过的

问题描述:

文言文 一词多义
以 其 之 于,翻译,出处,且都是初一课文中学过的
一定要把在文章中的位置标注,是初一课文学过的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张衡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③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一般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例如: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代人)
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代物“驴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代事理)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代人“我”)
(二)可以作兼语.所谓兼语,是指“之”既是它上面动词的宾语,又好象是它下面述说词(动词或形容词,又称谓词)的主语.
例如:鞣使之然也.(《劝学》)
吏护之还乡.(《童区寄传》)
(三)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病梅馆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语之前,可译为“的”.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五)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七) 音节组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⒊“之”字有时放在不及物动词下,形式像宾语,却不是宾语.一则不及物动词本不应有宾语,二则那不及物动词既不是意动用法,也不是使动用法,也不会有宾语.这“之”字毫无必要用它,用它只是多一音节罢了.例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
4.由“之”结合的复音词有“之类”“之属”“之徒”“之流”等.这类词基本同义,“之”似有“这”之义,可根据上下文翻译为“这一类”“这一批”“这一群”等.
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
5.“之”字也有实词用法.如它常用作动词,译为“到……去”.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①代词:
1、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这
2、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记》 这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
4、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他
5、太守既遣人随其往 他
6、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 指苏东坡和鲁直
7、而竖其左膝 代佛印
8、其人视端容寂 他们
9、其船背稍夷 这
10、则题名其上 船
11、其色墨 它
12、其色丹 它
1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刻舟记》 它
14、故人不独亲其亲 自己的
15、不独子其子 自己的
16、货恶其弃于地也 它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它
18、其间千二百里 这
19、飞速其间 《山峡》 它
20、方其远出海门 《观潮》 指
21、问其姓氏 《湖心厅看雪》 他
22、及其日中则如探扬,《俩小儿辩日》 它
23、屠乃奔其下 《狼》 代词,指柴草堆
24、一狼洞其中 这
25、意将遂入以政其作也 他
26、帝感其诚 愚公
27、屠自后断其股 《狼》 狼
28、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自己
2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
30、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他的
31、文利其然也 以此为
32、其受之天也 代词,方仲永
3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代词,方仲永
34、彼其受之天也 代词,方仲永
35、如此其贤也 代词,方仲永
36、其夫呓语 《口技》 她的
37、亲旧知其如此 《五柳先生传》 他,代五柳先生
38、食马者不其能千里也 《马说》 它,代指千里马
39、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代指千里马
40、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指千里马
41、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代指千里马
4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代指千里马
43、门人弟子填其空 他,代先达
44、或遇其 他,代先达
45、俟其欣悦 他,代先达
46、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 他们
47、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它 代小石潭
48、不可知其源 它 代小石潭
49、以其境过清 它 代小石潭
50、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它,代岳阳楼
5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它,代岳阳楼
52、其西南诸峰 它代徐洲城
53、醉能同其乐 《醉翁亭记》 代词代宾客
54、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代扶苏
55、未知其死也 《陈涉世家》 代扶苏
56、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代吴广
57、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他的
58、皆刑其长吏 《陈涉世家》 当地的
59、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代他们
60、以彰其咎 代他们
61、舍其文轩 《鱼我所欲也》 他
62、舍其锦绣 他
63、必先苦其心志 他
64、此之谓失其本心 他的
65、请循其本 它的
66、其乡人曰 《曹刿论战》 他的,指曹刿
67、下视其辙 齐师
6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代古仁人
69、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代古仁人
70、其必曰 他
71、吾视其辙乱 齐师
72、望其旗靡 齐师
73、谓其妻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他的,指邹忌
74、而复问其妾曰 他的,指邹忌
75、其妻献疑曰 《愚公移山》 他的,指愚公
76、惧其不已也 愚公
②其中
1、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其中
3、公问其故 其中
4、其一犬坐于前 《狼》 其中
③副词,表语气
1、其言兹荇人之俦乎 难道
2、其真无马耶 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4、其喜洋洋者矣 大概
5、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加重语气的助词
6、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