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宋朝为何重文轻武

问题描述:

谁知道宋朝为何重文轻武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上,恐怕最软弱的要数宋朝,宋朝的经济是繁荣发达,从最近出海的南海一号看,可见当时宋朝的对外贸易是何等发达.但为什么宋朝从一开始就是积贫积弱,处处受到异族的入侵,割地赔款,最后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朝俘虏,北宋就在金朝的铁蹄中走向了灭亡.这恐怕是赵匡胤开始没有想到的,宋朝为什么这么不经打.是宋朝缺乏武将还是宋朝国力不强大.
非也.
宋朝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而且经济在全球也属于一流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宋朝的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比较舒服,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农业经济带来的富裕和文明,且看张择端先生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了最高端.
宋朝的对外软弱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极大的关系.宋朝的开国富有戏剧性,仅花了两天的功夫,时任后周禁军点检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住宿.第二天黎明军队忽然哗变,众将士强烈要求赵匡胤登基,并将一袭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随后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京城,兵不血刃取得了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当然,这是一幕精心策划的喜剧,否则仓促之间军中哪里找来的黄袍?当时守卫京城的将领是赵匡胤的部下和老友,禁军的第二、三号人物石守信、王审琦,他们“皆素归心匡胤者”,里应外合,掌握了全部的军队,夺得天下当然是易如反掌.
自从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他制定的国策就是“重文轻武”,这一条就像中国目前的宪法一样,*是我们的根本路线,谁也不能动摇.
岳飞的死,莫须有,死就死在他不识时务.确实,他带兵有方,打得金兵屁滚尿流.百姓高兴,但这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一旦岳飞挥师京城,再来个“陈桥兵变”.任何危难的时候,统治阶级往往先想到了自己,宁肯割地赔款,苟延残喘,绝对不允许武将坐大.在这一条治国之本的指导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一代忠臣岳飞,成为一个历史冤案.百姓永远是对的,宋朝灭亡后,秦桧夫妇被筑成铁像永生永世跪在岳飞墓前.
包括宋朝初期的杨家将,杨业父子的故事,都是血腥的悲剧.一个奸贼,潘仁美将杨家推上了绞刑架上.这里潘仁美和秦桧都是文人,而且比较有才华,秦桧写的一手好字.
也就是说,宋朝重视文人,而不重视武将.这是一个治国的根本思路.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喜剧并非原创,原创者恰恰就是后周的创建者郭威.就在陈桥兵变的9年前,时任后汉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的郭威也在率军抵抗辽军的过程中回师京城,登基称帝.自晚唐以来,中国陷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军阀混战不休,后晋节度使安重荣一句道破天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五代短短53年间,仅中原正统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马灯般轮换,还有10个参差并存的独立王国和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北方却面对着占据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随时准备秣马南下的强大辽国.
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六代”,他本正是因为“君弱臣强”取得了政权,因此他要杜绝下一个“赵匡胤”的出现,而下一个“赵匡胤”最有可能从他的那些老部下中产生.
某一天,赵匡胤召老部下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屏去左右说:“我能当皇帝是因为你们的拥戴.皇帝处境非常艰难,反而不如节度使快乐,整夜睡不好觉.”石、王等人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赵回答:“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石、王等顿首涕泣请求指明道路,赵匡胤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石、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第二天,这些老部下称疾请辞,赵匡胤赐予他们丰厚的财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从此不掌握军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随后,赵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节度使们的权力.
中国历代王朝杀功臣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和明朝.这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均是出身于社会底层,在前朝末年的战乱中扫平群雄,都有一帮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可以说王朝是他们与功臣一起创建的.因此在建国后,同样是大封功臣,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承诺功臣与皇帝共享富贵;朱元璋同样如此,大封功臣,并赐免死铁券.可不久,他们就大开杀戒,刘邦剪除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甚至*第一功臣萧何;朱元璋青出于蓝,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干净.
如果将一个王朝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开国皇帝和功臣们则是这个公司的创建者.作为董事长和CEO的皇帝通过封赏功臣确保功臣们作为股东永久拥有公司的原始股,共同享有公司的红利,且不会被剥夺,通常以世袭爵位和丹书铁券的形式保证.可是刘邦和朱元璋在公司创立后就撕毁了与功臣们的契约,杀戮功臣以剥夺他们作为股东的权利.但赵匡胤的做法与刘、朱二位截然不同,他只是剥夺了功臣们的军权(非废弃,这些人以后还统军作战),但同时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赏赐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并通过互相结为姻亲的方式巩固、加强彼此的私人关系.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开国功臣与宋皇室世为姻亲,子孙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战将.
皇帝和功臣其实是处于一种“囚徒困境”: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容易导致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种赎买,即子孙世代享有丰厚的物质报偿、崇高的政治地位来换取功臣危及皇权的权力,从而使双方走出困境,达成一种互信.如果要达到“杯酒释兵权”式的成功,作为强势的一方,皇帝不仅必须具有恢宏的气度、宽仁的胸怀、洞察人性的能力、以己度人的体贴、言行一致的信誉,还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才能率先打破困境,做出承诺,使功臣放弃自己的权力.赵匡胤恰恰具有以上这些品质,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演出这一幕“杯酒释兵权”大团圆的喜剧;而刘邦、朱元璋视自己的承诺和信誉如同粪土,罗织罪名残酷杀戮昔日的老战友,正好是反面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