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穿山透水不辞老,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的题目和作者
问题描述:
诗歌:“穿山透水不辞老,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的题目和作者
答
此诗无名,作者最有可能是李忱(唐宣宗)与黄蘖禅师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拜上帝会冯云山为寻找反清根据地,来到广西农村,当他踏上崎岖山路进入桂平紫荆山谷时,应时应景,百感而发,于是吟了一首诗:“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触景生情,正是写下他此时的心情.见有编造太平天国诗集者,将它列为冯云山名下,但此诗并非冯云山作.钟文典教授的《太平天国人物》(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也称.此诗乃借用《水浒传》第四十三回的“李逵迎母”诗,只改动了前三句的五个字.按《水浒》在李逵为母寻水发现一溪好水时,所引用诗句是:“穿崖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显然,冯云山是熟读《水浒》的,但此诗原作者并非出自《水浒》.宋叶梦得的《避暑漫抄》以为此诗为李忱(唐宣宗)与黄蘖禅师唱和之作.相传李忱浪迹天涯,在皖南与黄蘖相从.“宣宗微时,以武东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蘖禅师同行,同观瀑布.黄蘖日:‘我咏此得一联,而下的不接’.宣宗云:‘当为续成之’.黄蘖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初知出处高.’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