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if(a>b){w=a;a=b;b=w;}是什么意思?括号里的那个句子是怎么用的?
问题描述:
C中if(a>b){w=a;a=b;b=w;}是什么意思?括号里的那个句子是怎么用的?
答
意思就是:如果a>b,则a与b中的数交换,w只是起中转站的作用.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保证b中的数始终是最大的
相关推荐
- 用那个介词来填空合适呢?网上看到一个选择题.1 Call 119__ mobile phone right now.A.in B.by.C.on D.with第一个感觉是用 by mobile phone,类似 by bike ,by bus,那样,也看到有说用on,和用 with 的,请高手看看到底该用哪个介词啊.感觉这个题目是不是 错了,mobile phone 可数名词 前面,怎么没有,任何限定词,还看到一个版本的选择题2 Call 119__ your mobile phone right now.A.in B.by.C.on D.with和第一个,基本一样,但是 mobile phoe 前面 加了一个your ,我感觉用 your mobile phoe 才对吧.这里面选 on ,by ,with 那个才好3 他打电话把妻子叫了回来4 你能打电话让 他回来吃饭吗?帮忙英语句子翻译下.
- 英语语法疑问It is high time +一般过去时,作为虚拟语气.那么,it was high time 后面用一般过去时还是过去完成时?It was the training that he had as a young man () made him such a good engineer.A hasB laterC thatD which我选B.因为这是强调句型,如果不强调:The training he had as a young man made him such a good engineer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所以,不应该用连词that或which来引导.为什么?我忽然明白了,应该选C that这个C才是和前面的it was组成强调句型。前面的that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另外,我前面的那个问题:it was high time that 后面动词应该怎么用?用什么时态?
- 天平找球,困难有12个小球,外观形状完全相同,其中有1个球的质量与其他11个不同,要求用一个天平称量3次,找出这个不同的球,并且还要知道它的质量比别的球大还是小!怎么个称法?说明这是一个网友提出的问题,也有人给出了答案,但是我认为不正确,元方,你怎么看?平均分成a,c三组各球分别为a1,a2,a3,a4 b1——b4 c1——c4第一次将a组放左边与b组放右边,相称,有3种情况:平衡,向左边倾斜(a重b轻),向右边倾斜(b重a轻)平衡的情况比较简单,不说了向左边倾斜则将a1,a2,b1,b2,b3放在天平的左边,b4和c组放在右边,看看天平的情况:3种情况:天平平衡;2天平向左倾斜;3天平向右倾斜第一种情况,说明小球在a3,a4中(简单就不说了)第2种情况,说明小球在a1,a2,b4中,且是a1重a2重或者b4轻,将a1,a2相称,重的那个就是我们要找的小球,若两球平衡则是b4第3种情况,说明小球在b1,b2,b3中,说明是b1,b2或者b3轻,将b1,b2相称,轻的那个就是我们要找的小球,若两球
- 1,( )+( )=A ( )-( )=B ( )除以( )=C(括号里填同一个数且ABC三个数的和是108,括号里填几?)根据句子意思补充词语2 the part pf the land that is away from the town.c_ _ _tr_3 a mark on the ground that is left by an animal,a person or a car._ _ _ck4 根据划线部分提问A:________________B:we often plant trees in March.[划线部分in March]A;________________B:the doctor has to check Matt's eyesight.[划线部分 check Matt's eyesight]
- 1某运动员进行跑步训练,他在前一半路程中每分钟跑150米,后一半路程每分钟跑100米,他在整个跑步训练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米.A30 B125 C202如果一个人在2009年的年龄是他出生年份各个数位上数的和,那么,这个人的年龄是( ).A10 B19 C283有七个连续的偶数,它们的和是280,这七个连续的偶数中,最大的那个偶数是( ).4有10元、20元、50元、100元面额的钱币共3600元,四种钱币的张数相同.10元面额的钱币有( )元,20元面额的钱币有( )元,50元面额的钱币有( )元,100元面额的钱币有( )元.5甲、乙、丙、丁四个自然数的和是660,甲数是乙数的4倍,乙数是丙数的3倍,丙数是丁数的2倍.丙数是( ).6儿子今年9岁,父亲今年37岁,( )以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7A、B两个水槽分别盛水36升和20升,现在两个水槽同时以每分钟2升的速度向外面排水,( )分钟以后A水槽里剩下的水是B水槽剩下水的3倍.不好意思,打错了,6应该是:6儿子今年9岁,父亲今年
- 请判断句子中的省略号的作用,并把序号填在括号中.A、表示对列举事物的省略.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或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的情景.C、表示删节引文或者重复说的词语的省略.1、老红军临终前断断续续地说:“咱俩不能……都牺牲了……你要……要走出去…( )2、青蛙是一种益虫,苍蝇、蚊子、白蛉……它都爱吃.( )3、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要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 ( )4、一只青蛙突着两眼蹲在荷叶上不停地叫着:“呱呱,呱呱……” ( )5、当我掏钱的时候,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啊!请你现在就买吧!”男孩乞求说.( )6、孩子们高兴地对他说:“再见……” ( )不好意思,漏了一个选项,D、表示说话未完或感情未尽。
- 等效平衡问题将3molA和1molB混合与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P中,以此时的温度、压强和体积作为起始条件,发生如下反应:3A(气)+B(气) 2C(气)+D(气).,达到化学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wmol/L.15、若维持原起始温度和体积不变,要使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mol/L,按下列哪种配比向容器Q中充入有关物质A、3molA+1molB B.4molC+2molDC、1、5molA+0、5molB+1molC+0、5D D.无法判断请您讲解16、若保持原起始温度和体积不变,仍按3mol A 与 1 mol B 配比在容器Q中发生反应则平衡时C的荣杜和 w mol/L的关系是A.大于 w mol/LB、小于 w mol/LC、等于 w mol/LD、无法比较 更多疑问:题目意思是原先有3mol A 1mol B然后再加上3mol A 1mol 第一题:我知道A C两个选项是一样的,但为什么A C 浓度都是小于w的补充:容器Q体积不变
- 英语翻译将亡之国不思贤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21.解释文中带点字的含义.岂( ) 何以( ) 嗜( ) 乃( )22.下列各句中的“且”与“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意思相同的是( )A.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得过且过23.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错的一项是( )A.将亡之国\不思贤 B.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C.非\无嘉馔也 D.故\遂于亡也24.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良禽择高木.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
- 木兰诗 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引出的成语是什么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
- 下列句子中画括号里注明词语的读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直接告诉序号)A.小壁虎的(尾巴)又长出来了.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棉花(姑娘)的病好了.D.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 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 桃树棵树的3/5和梨树的4/9相等,两种树共有141棵,两种树各有多少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