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与创新

问题描述:

拿来与创新
所谓“拿来”,指的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高呼:“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己有就可以了吗?不,还要创新.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新”了.试想若蜜蜂采遍一千朵花,却酿不出一滴蜜来,或者酿出来的还是花粉,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赞美它吗?蚕、蜜蜂这样的小生灵尚且如此,我们人就更应该懂得“创新”的价值了.若说我们比其他生物高级,恐怕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大脑,我们可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但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我们更要再一次“运用脑髓”,把拿来之物加以创新,使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当中发展进步的.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智慧的人们创新的结果?当然,不“拿来”创新就无从谈起,就如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来一样.但若一味向人拿来,为“传统”从而不创新的话,历史的车轮还怎么转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学习过先人的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肯定不只他一个人.因为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才有了“牛顿三定律”的诞生.历史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放眼当代处于开放的时期,我们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外国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了“先进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
再让我们把目光拉会到近旁的世界.人们总在呼吁要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想这首先便要明确: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采花”,更要学会“酿蜜”.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拿来”而忽视了“创新”.学生牢牢铭记:课本如是说,某某名家如是说.于是许多人的大脑便成了“容器”.不懂得独立思考,又谈什么“迁移能力”,谈什么“高能”?
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要经过六次蜕皮.然而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要去“吐丝酿蜜”,那么想一想,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般甜美了.
1、(1)"拿来"指的是:
(2)“创新”指的是:
(3)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强调:
(4)引用袁枚的话是为了强调:
(5)“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指的是:
(6)“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指的是:
2、本文除了引证法之外,还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3、文章3,4,5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4、从第5,6段中超出一个反问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5、第4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1) 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没有的东西
(2)借助拿来之物提出来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推出新成果
(3)拿来的重要
(4)创新的重要
(5)从前人那里继承精华的东西
(6)有所创造发明
2.“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说明人类就是在创新中发展进步的
3.不能,③到④⑤是按从古到今的顺序写的
4.不懂得独立思考,又谈什么“迁移能力”,谈什么“高能”?强调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5.解释说明
6.创新需要拿来,拿来是为了更好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