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
问题描述:
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
答
利用涨潮将海水拦截,然后利用太阳晒盐,可以得到粗盐.想得到精盐,可以除去杂质.
NaCl可以制取氯气、氢氧化钠等.
相关推荐
- 如何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的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巧匠鲁班被带齿的叶子割破了皮肤而发明了锯子.人们研究了鸟的飞行动力学,实现了几千年前向往飞上天空的愿望——发明了飞机.蝙蝠是“睁眼瞎子”,它飞行时从喉部发出超声波,又用耳朵接受回声,用来探测目标.模仿蝙蝠的定位法,制造了供盲人使用的探测仪.青蛙的眼睛见动不见静,对于活动目标反应极为灵敏.根据青蛙眼的特殊构造,仿照了“电子眼睛”,用来监视飞机的起落和跟踪人造卫星.向生物取经,打开现代科学的新领域,获得现代科学新技术,仿生学就成为一把重要的钥匙.(1)用“丨丨”给这段话分层,写出第二层意思.第二层意思:( )(2)“仿生学就成为一把重要的钥匙”一句的含义是( )
- 神秘的“无底洞” 短文给我们留下了那些疑问?面对这些疑问,你是怎么想的?明天就要交了抓紧啊!神秘的“无底洞”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 “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中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大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三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做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九五八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
-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像鱼那样在海洋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氧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威尔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
- 为什么“碳酸钙属于不溶性的盐,因此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2005•揭阳)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下列物质加入土壤中,以改良土壤酸性( )A.熟石灰B.石灰石C.氯化钠D.烧碱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性土壤应该使用碱性物质中和,又不能用太强的碱,烧碱碱性太强容易对植被造成破坏,并且价格比较高,不能选用.故应该选碱性比较弱、价格比较低的熟石灰.A、熟石灰的碱性比较弱、价格比较低的,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正确;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属于不溶性的盐,因此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错误;C、氯化钠属于盐,不能与酸性土壤反应,所以不能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错误;D、烧碱的碱性太强,容易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不能选用.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中和反应,并联系了农业生产中的改良酸性土壤,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考查的方向很好.中
- 西方哲学判断题1、卢梭并没有鼓吹人们回到自然状态,而是认为应当找到不牺牲*平等而缔结社会契约的方法,即每个社会成员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个人,这样每个人失去的东西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2.00分)是 否2、对于如何认识理念,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是折翼的天使,原本生活在理念世界,通过学习可以回忆起当初所获得的理念知识.(2.00分)是 否3、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分为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两个阶段.(2.00分)是 否4、康德之所以把他希望在哲学领域引发的革命叫做哥白尼式革命,是借用日心说对于地心说的反转,使得人们从最初的在外界寻找知识的来源,翻转到从人自身寻找知识的来源.(2.00分)是 否5、冯友兰中的“自我境界”是没有意义的.(2.00分)是 否6、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说明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的顶点,是哲学的最高原则.(2.00分)是 否7、海德格尔认为,人是独立的个人,与他人毫无关系,人与人之间是截然分别开来
-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 “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中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大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三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做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九五八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地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致无法发现 至今谁也不知
- 关于初三化学溶液这一章的一些提问(请溶液这一章学得好的大神来指点)这一章有很多问题不懂,分别是:1、我们书上说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为何要强调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里?先别急着回答,我做了一道题,有一个选项是这么说的:饱和溶液就是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这句话我个人感觉是对的,即使不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也能说是饱和和不饱和,举个例子:20℃时,100g水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假设我正好溶解36g氯化钠,此时是饱和溶液对吧?那么我改变温度,比如到30℃,此时溶剂没变,但是能溶解更多的氯化钠,具体多少我不记得了,我设它为x,那么饱和溶液就是100g水溶解x克氯化钠啊!同理,在不同的温度中,只要达到最大限度,就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我个人认为我做题目看到的那句话是对的,不一定要强调温度 这是第一个问题2、有一道题:在鱼池中安装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为什么?把水喷向空中是不是说相当于减少水的质量,那么此时应该溶解的氧气量更少啊,为什么说更多?3、我们说的增加溶剂的质
- 食盐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有广泛的用途食盐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广泛的用途.(1)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用海水晒盐可以获得食盐,请说明其中的道理(2)海水晒盐制造得的食盐中含有一些泥沙,如何除去泥沙等杂质获得较纯净的氯化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3)配制100g2%的食盐水,需要多少克食盐?需要多少克水?写出配制该溶液的实验步骤.(4)现有两个矢去标签的试剂瓶,一瓶装有食盐水,一瓶装有蒸馏水,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别它们?(5)医疗使用的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若要配制500g生理盐水,则需要用多少克2%的食盐水来稀释?(6)现有一瓶饱和食盐水,某同学建议用降温的方法使食盐从溶液中大量析出,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只求回答最后两问】
- 磁悬浮列车阅读的答案自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出现以来,轮轨火车一直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火车速度的提高,*和钢轨之间产生的猛烈冲击引起列车的强烈震动,发出很强的噪音,从而使乘客感到不舒服.由于列车行驶速度愈高,阻力就愈大.所以,当火车行驶速度超过每小时300公里时,就很难再提速了.如果能够使火车从铁轨上浮起来,消除了火车车轮与铁轨之间的摩擦,就能大幅度地提高火车的速度.但如何使火车从铁轨上浮起来呢?科学家想到了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气浮法,即使火车向铁轨地面大量喷气而利用其反作用力把火车浮起;另一种是磁浮法,即利用两个同名磁极之间的磁斥力或两个异名磁极之间磁吸力使火车从铁轨上浮起来.在陆地上使用气浮法不但会激扬起大量尘土,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因而不宜采用.这就使磁悬浮火车成为研究和试验的的主要方法.当今,世界上的磁悬浮列车主要有两种“悬浮”形式,一种是推斥式;另一种为吸力式.推斥式是利用两个磁铁同极性相对而产生的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这种磁悬浮列车车
- 以“*与纪律”为话题的作文
- 51页46.Bob ,we are moving this week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