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粒子的一些基本问题.1.我们总是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就容易失电子,大于4就容易得电子,那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得或失电子(不会无端端一个原子就忽然得或失电子吧)?是不是在所有化学反应中,原子就会有失或得电子?例如NACL就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又例如2H2+O2 点燃==2H2O就说这个反应中,H失去一个电子,O得2个电子,然后生成一个H2O分子(不带电)?2.如果最外层电子数=4时是容易得还是容易失电子?可能有些专业用语有错误,因为我的化学基础不好,
关于化学粒子的一些基本问题.
1.我们总是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就容易失电子,大于4就容易得电子,那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得或失电子(不会无端端一个原子就忽然得或失电子吧)?是不是在所有化学反应中,原子就会有失或得电子?例如NACL就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又例如2H2+O2 点燃==2H2O就说这个反应中,H失去一个电子,O得2个电子,然后生成一个H2O分子(不带电)?
2.如果最外层电子数=4时是容易得还是容易失电子?
可能有些专业用语有错误,因为我的化学基础不好,
首先你需要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惰性元素有一个了解.所有的原子都有保持电子层满层的倾向(最外层或者全部填满或者全部不填).金属元素是最外层电子数比较少的元素,相对于要把最外层全部填满,反而丢掉最外层的电子比较容易些(比如Na原子最外层电子是1个,他需要获得7个电子才能满层,或者丢掉1个电子才能空层,肯定丢掉电子要简单些).这种倾向于失去电子的性质我们叫做“金属性”.非金属元素由于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相对地使最外层填满要容易些(比如Cl原子最外层是7个电子,它需要得到1个电子或者失去7个电子才能达到最外层满的状况,必然是得到电子要容易些).惰性气体元素最外层已经是满层的了,结构已经很稳定了,他们一般不需要再得到或者失去电子,因此他们极少参与化学反应.
上面说了所有的原子都有保持电子满层的倾向,因此当他们不能满足这个条件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这样的性质.碰到合适的条件时,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这个条件.
然后讲一下化合物的组成.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合时,由于一个善于得到电子一个善于失去电子,“干柴遇到烈火”,他们很豪爽地凑成了一对,一个心甘情愿“完完全全”地拿出电子,一个理所当然地“完完全全”接受了赠送的电子,这样金属元素的原子由于少了电子而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由于多了电子而成为带负电的阴离子,因为正电和负电是会相互吸引的,所以金属阳离子的周围包满了非金属阴离子,同样非金属离子周围也包满了金属阳离子.这种完完全全由于电子的失去获得而产生电性,进而形成金属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型化合物.另外一种常见的化合物是有两种或多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因为非金属元素大家都有得到电子的倾向,谁都不愿意失去电子,所有他们之间要共同“生活”的方式只能是“共享”一下已有的电子(打个比方你有7个球我也有7个球,我们谁都不愿意送谁球,要怎么样才能使我们都有8个球呢?只能是你拿出1个球我也拿出1个球,这样的2个球放在我们共用的地方作为我们的共同财产).H和O都是非金属元素,他们组成的化合物不同于离子化合物,因为没有产生明确的电子获得与失去,也没有电荷的作用,他们之间是以带有“共享”性质的共价键连接的,因此叫做共价化合物.但是虽然都是非金属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还是有强弱之分的,吸引能力相对强一点的电子对会向它倾斜,它就会相对带部分负电性,吸引能力弱的就相对带正电性.
这样你应该理解了吧,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电子的得失的;原子只要没有满层就会有满层的倾向(能不能发生反应还要看条件,但这种倾向是有的);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不能说失去电子得到电子,他们之间是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合物——水:O贡献出2个电子,每个H贡献出1个电子,这样共有两对共用电子对.
最后一个问题,最外层电子数是4的时候要判断是得电子还是失电子确实比较复杂,其实两方面都有可能,但是简单来说,最外层离原子核较近的元素相对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离原子核较远的相对容易失去电子,这个你可以看一下元素周期表的有C元素的那一列,比较前面的C和Si因为的电子能力相对强一点被列为非金属元素了,而之后的Ge、Sn列为金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