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怎么办
宝宝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比他的好.就总会要,如何去除他的这种心理呢
小孩子都这样,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知识范围扩大,这种现象就消失了。适当引导,不要惯孩子
孩子好象都有这种毛病.不管家里有多少好东西,可总是会觉得别人家的东西比自己的好.这是孩子们的通性.没事的,平时多教育吧.难得有这样的过程.等再长大些的时候就能分辩得出来好坏了.
小孩要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东西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这主要是孩子缺乏知识经验而好奇心又特别强所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知识范围扩大,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流,等待孩子的自然过度和消失,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处理办法。
不要压制而要引导。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她,使她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转移注意力。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试用交换法。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孩子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拿着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使双方都受益。
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她,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着玩
好多妈妈发现孩子一岁半后变得非常的“自私”,自己的东西捂得特别严,有时候连妈妈都不给,所以,妈妈非常担心宝宝长大后会不会也这样啊,这可怎么办呢,其实,所谓的“自私”其实是宝宝的自我中心意识在“捣鬼”,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妈妈大可不必这么担心。 儿童自私的根源---以自我为中心儿童的自我意识大约从一岁半开始发展,孩子会逐渐了解自己和其他人和事物是分开的,可以明显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快乐时会大笑,不高兴时则哭闹。 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已学会走路,虽然还是跌跌撞撞的,但已具备了行动能力,手的动作渐趋成熟,可以准确地抓握东西,用手推人、抢东西;或者一手拉着大人的手,一手指着某个方向,来表达他想去的地方,而不像从前需处处依赖大人的帮助才能行动。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肢体动作的日趋成熟,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如果他不要你插手帮他堆积木而你帮了他,他会以哭闹表示不快,甚至不让你碰他的积木。不过,当他要喝牛奶时,又会缠着你,要你立刻满足他的需要,如果不顺着他,他可能会大发脾气。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一岁半到两岁之间最为明显。 当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表示孩子向成长之路又迈进了一步。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懂得向外界寻求关怀与支援。这阶段的孩子,有时倔强、冷漠,会使敏感的父母感到失落,但千万别跟孩子生气,家长要耐着性子,视情况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得以从亲子互动的关系中,逐渐发展社交能力。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孩子就会重现过去对人的友善的面貌,迈向成长之路。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做: 1、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宝宝的行为 “我的”通常是这阶段孩子常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孩子把东西都看成自己的并不表明他自私,而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信号,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权”这个概念,他才能开始慢慢学习与他们分享。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的情况时,不要发怒,也不要强制宝宝分享东西。 2、通过故事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单纯的说教对于孩子来说似乎效果不好,但是通过讲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比如说:孔融让梨,也可以给跟孩子做一些交换的小游戏,让孩子明白只有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们玩,小朋友才会给自己玩他们的玩具。父母一定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进行随机的教育。 3、给孩子创设分享的机会 经常带孩子到一些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让孩子参与他们的游戏,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他会慢慢地学习和模仿别的小朋友的做法,这种教育的效果将更直接、更有效总之,1岁半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父母要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自私”,耐心地引导孩子学习与别人分享,切不可急躁。
小孩是有比的心理,你可以给他打几个比方,以后就不会在比了,我家小孩也是,刚开始看到别人家有什么,他都会想要,后来我就问他,别人有汽车,我们家没有,宝宝想不想要啊,小孩想了想,回答说想买,然后我就会说,买了车,那我们还要买房子啊,他就说,是的,我们房子太小了,要买房子, 我接下来就会说,宝宝可以不用买玩具,也不用买零食吃了,因为我们要存钱买车买房子,在不然,宝宝也可以不用上学了,上学也要花不少钱,你也一起打工赚钱吧。哪个小孩都不会愿意的。从而可以讲给他听赚钱的辛苦,要学好知识,将来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了。
小孩子都爱犯这个毛病,同样的东西,别人给的就香,自己家有的他不吃。 多教导他,不要别人的东西,那样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