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中“吾尝疑乎是”与“已多人死乎是”中“乎”的用法
问题描述:
《捕蛇者说》中“吾尝疑乎是”与“已多人死乎是”中“乎”的用法
答
都解释为“于”介词
相关推荐
-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中的两段翻译成现代汉语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於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於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甞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於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省,沾沾自谓得之,而於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
- 《捕蛇者说》中“吾尝疑乎是”与“已多人死乎是”中“乎”的用法
- 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竭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1、中射之士从哪些角度说服荆王而免于杀身之祸的?荆王不杀中射之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如果以“中射之士该不该杀”为题站看辩论,你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蜀鸡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雓周围鸣.忽晨风(鸟名.属鹞类.)过其上,鸡遽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于平流.羊肠之曲不能仆车,而仆于剧骖(七面相通的大道.).此无他,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3、请以文中“蜀鸡”的身份自叙经历4、请使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总结“蜀鸡”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
- 捕蛇者说练习题答案1、柳宗元虽然被贬永州,但他依然关心百姓的疾苦,同情百姓的遭遇;虽然他有职无权,但他依然积极寻求帮助百姓之法.文中哪些语句能透露这些背景信息?请摘录.2、文中“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这句话中“是”和“之”这两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关于孔子语录的问题归纳以下孔子语录中的成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意者在加10分~~~
- 一是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中的1.下列文言文词语至今仍广为运用,并举出几个现在仍用此意义的成语或四字短语.复:_______ 成语或四字短语:________益:_______ 成语或四字短语:________及:_______ 成语或四字短语:________另外一篇是文言文中的《捕蛇者说》1.文中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对比,请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 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们的是____,而蒋氏却_____.(2)叙述现在,眼下的情况是“悍史之来吾乡”,闹得乡邻_______,而蒋氏却_______.(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自己是_____,而乡邻却“旦旦有是”2.蒋氏在诉说自己一家三代的遭遇时,“貌若甚戚”当听作者说要给他恢复赋税时,却“大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找出与上文“若毒之乎”相呼应的句子.麻烦各位了...
- 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的解释,尽量详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求初一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季札挂剑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⒈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北过徐君(路过) B.始吾心已许之(答应)○ ○C.为使上国,未献(出使) D.尚谁予乎(赠予)○ ○⒉“始吾心已许之”与前文何处形成照应?此句中的“吾”和“之”分别指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季札挂剑”是《史记》中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季札在朋友去世后,仍然坚持履行付朋友内心的承诺,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美德.⒋季札在徐君活着时没有机会献剑,而当人去之时却依然坚持将剑系于树上,你怎样评价季札为人处事的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字词.(1)楚人有涉江者.涉:(2)遽契其舟.遽:(3)是吾剑之所从坠.是:(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4.请你列举一个生活中这样的故事.5.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坚固的棍子》,在结尾括号处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全文意思相符并能揭示寓意.这一天,父亲把三个孩子叫到自己的跟前来,“你们各自把这根棍子折折看吧!”“这很容易嘛!”三个孩子立刻“啪”的一声,将棍子折断了.“那么现在来折这个!”父亲将三根棍子捆起来,交给大儿子.“折折看!”大儿子用尽力气,就是折不断这捆棍子.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也是,都折不断.“孩子们,你们看,一根棍子是很脆弱的,但把三根捆在一起就会变得坚固.也就是说,( )”
- 关于极坐标的
- 空压机容器的大小 功率的大小 压力的与空压机出气流速度有个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