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知道一个微观粒子的自旋和宇称
问题描述:
怎样能知道一个微观粒子的自旋和宇称
答
一般是通过这个粒子参与的各种反应的角分布来确定.
假定粒子自旋为0、1/2、1、3/2、2...,宇称为+、-,计算一个或者几个过程的角分布;
然后做实验测量,确定自旋和宇称;
最后还要在未来几个实验中验证.
相关推荐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就是说能量不会消失.2个疑惑,一、汽车烧油,汽车可以运动,那么汽车运动又把能量转化到哪里去了?克服与地面的摩擦力,消耗掉了?能量是不会消失的啊.二、人吃其他动植物可以驱动自身运动,那人死后这些能驱动人身体运动的能量转化成什么了?我非常认同能量守恒定律的说法,而且还认为能量和物质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说阳光(我认为阳光是能量)加上空气和水就能形成生命,这也应该是能量转化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我们察觉不到的能量在转换着,站在岸上又怎么能知道水低的暗流涌动呢?那位高人能系统的说明一下这些看起来好像失踪的能量都哪去了?再补充一个问题:地球无时不刻的在接受着来自太阳的能量,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亿年,虽然这些太阳能不是被地球100%的吸收,但是这好几亿年积累的太阳能使地球产生了怎样的转换呢?
- 2010年杭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卷初中生张某,见路边有人做“有奖调查”,便如实填写了父母姓名、电话号码等问卷内容,领到一个文具盒.一个月后,父亲在外地接到一个电话,称张某正在医院紧急抢救需2万元医疗费,父亲心急如焚,汇款后急忙往回赶,到家时发现张某正在写作业,这才知道被骗了.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议论纷纷:同学A说:张某没有维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你怎样看待同学A的说法 (1) 同学B说:父母姓名、电话号码等都是个人的隐私,不管什么人都不能告诉.你怎样评价同学B的说法 (2)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现有人口1600多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就已商旅云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世博会使上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1)明珠学校的小李打算与家人一起去上海参观世博会,他在一张1:500万的地图上量得杭州和上海间的直线距离约为2.8厘米,可以推算出,杭
- 向上生长的糖 阅读答案如果饿是60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的关键词,我们这拨孩子的关键词则是糖,和我同龄的1970年出生的女作家棉棉赖以成名的长篇小说名字就叫《糖》.我没读过这本书,不知它和糖到底有多大关系.但我能感受到糖这个词对棉棉的诱惑,这是现在的小孩难以想象的.在比我们大一轮的孩子从饿的阴影里挣扎出来后,糖开始在我们的仰望中闪烁其词.它们隐身在大人神秘的口袋、上了锁的抽屉的一角,因珍藏过久而变得潮湿粘滑,只在喜庆和大人出差归来时偶露峥嵘.那时糖的品种也少得可怜,除了水果糖和花生糖,就只有驱蛔虫用的宝塔糖(不过称它为药也许更准确),剩下的是民间流行的冰糖、麦芽糖、产妇才能吃到的红砂糖.它们和我们的嘴巴总是隔着一行口水的距离.偷瓜、偷桃、偷枣、偷甘蔗一度成了儿童文学的流行元素.在我外婆的老家,还有两种能提供糖的植物.我对田埂的亲切感也许就源自一个暖洋洋的的记忆:我们趴在秋日(也许是冬天)铺满柔草的田埂上,像排雷兵那样匍匐前进,寻找一种根部小拇指大小、状如萝卜的植物(没有人知道它的学名).它们有绿条纹的
- 有甲、乙两人,其中,甲只说假话,而不说真话;乙则是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甲只说假话,乙则是只说真话,他们两个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只通过点头与摇头来表示,不讲话.一个人面对两条路:A与B,其中一条路是通向京城的,而另一条路是通向一个小村庄的.这时,他面前站着甲与乙两人,但他不知道此人是甲还是乙,也不知道“点头”是表示“是”还是表示“否”.现在,他必须问一个问题,才可能断定出哪条路通向京城.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问?1.这个人只要站在A与B任何一条路上,然后,对着其中的一个人问:“如果我问他(甲、乙中的另外一个人)这条路通不通向京城,他会怎么回答?”如果甲与乙两个人都摇头的话,就往这条路向前走去,如果都点头,就往另一外一条走去 为什么甲和乙会都摇头或点头,他们说的话不是说的话一真一假么,应该是有反差的啊!想了半天都没有能转过这个弯,都开始怀疑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了!求逻辑思维牛人帮我解答下这个问题.
- third-person objective 和 third-person limited在一篇介绍小说的文章里看见了这两个词,说是前者代表不能叙述人物思想的叙述角度,后者是能叙述人物思想的.但不知道这两个词翻译成中文有什么区别啊,我好像一向只知道一个“第三人称”.求懂小说的人解答.
- 张军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为了省钱他不想请会计,结果:(1)把一笔2508元的收入款错误地记成了25.08元.他在结账的时候会发现有怎样的错误?(2)张军在结账时发现账面上多了95.4元.他回忆是把一笔钱数的小数点点错了一位.你知道他是怎样记错的吗?(3)张军在加一笔账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3错看成了8,把十位上的9错看成了6,结果得到的和是123.8.你能帮他求出这笔账的正确答案吗?
- 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名叫更羸.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欣赏秋天的景色.正好有一只雁从远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鸟射下来!”魏王不信,以为他在说笑话.更羸等大雁飞近,右手紧紧地绷住弓弦,然后突然一松手,只听得”咚”的一声,那只大雁往上一冲,拍了两下翅膀,便从空中掉下来了.魏王连声称赞,问更羸:”先生的箭法怎么能这样高超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又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伤,叫声悲惨是因为它失去了同伴.因为它受伤时的紧张情绪还没有消失,所以听到弓弦响,以为飞箭又来了,就拚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怎能不掉下来呢?”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我们可以从大雁身上吸取怎样的教训?
- 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和综合探究题这些题怎么做,我知道辨析题的格式是一辨二析三小结,而二析中是写“为什么”的意义类原因类的知识点或材料中和自己的话来解释,三小结是写“怎样做”的知识点或材料中和自己的话.那么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和综合探究题这三类题怎么做?我记得我老师说过在分析说明题和综合探究题中有些题说“你的启示是什么?”这种启示类的题也要像辨析题那样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那样答.那么一些题说“材料XX(分别)说明了什么”这种题怎么从材料找答案或用自己的话来说?还有,比如说“我们怎样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很明显是“怎样做”的题,“我国为什么要传承弘扬XX文化?”这是一个“为什么”的题型,遇到这两种题怎么写,结构或思路是怎样的?可以的话,可以列举一些“为什么”“怎样做”的万能答案,记住是初三政治的书本.
- 烧一根不均匀的绳,从头烧到尾总共需要1个小时.现在有若干条材质相同的绳子,问如何用烧绳的方法来计时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呢?一个岔路口分别通向诚实国和说谎国.来了两个人,已知一个是诚实国的,另一个是说谎国的.诚实国永远说实话,说谎国永远说谎话.现在你要去说谎国,但不知道应该走哪条路,需要问这两个人.请问应该怎么问?12个表面相同的球和一个天平,现知道只有一个和其它的重量不同,问怎样称才能用三次就找到那个球.13个呢?(注;此题并未说明那个球的重量是轻是重,所以需要仔细考虑) 一日,老师从2~50这49个数中选取2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甲,积告诉乙.第二天,甲碰到乙,傲慢地说:“我虽然不知道是哪2个数,”乙想了想说:“我之前不知道,但现在知道了!”甲也想了想说:“好吧,我也知道了.”问,是哪2个数?如果你有无穷多的水,一个3公升的提捅,一个5公升的提捅,两只提捅形状上下都不均匀,问你如何才能准确称出4公升的水?你让工人为你工作7天,回报是一根金条,这个金条平分成相连的7段,你必须在每天结束的时候给他们一段金
- 请问下面这篇古文的题目!和帮我回答一下问题!(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 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捐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 驴送至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 ,不取直而归, 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 者. 知道题目的,能再帮我翻译下面的词和回答一个问题! (1)才与绢数尺 与( ) (2)农夫涕泣 涕( ) (3)我有父母妻子 妻子( ) 2.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分别是a、b、c,sin(C/2)=4分之根号6.(1)求sinC.(2)若c=2,sinB=2sinA,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 Mr.zhang study at home on sunday 对on sunday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