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 文言文
推敲 文言文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诗句中,诗人用敲而不用推,一个子的差别,不仅仅是意境的不同,还表现出寺庙的情况有所不同,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唐代的苦吟诗人贾岛据说年轻时天资不佳,却酷爱诗歌,与表妹怄气后出家当了和尚,并声称写不出好诗,绝不愿还俗.一天,偶有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其中该用“推”或“敲”,贾岛犹豫不定.后来,京兆伊韩愈问清情况,认为用“敲”字好,因为“敲”字以动衬静,更能突出夜之深、境之静.此后,许多文人墨客对此句“推”或“敲”的运用孰优孰劣,多次展开过激烈的论辩.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用“推”字好,有利于突出夜深,寺里和尚都已歇息.一个和尚步月归寺,推开虚掩的寺门进去.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 ”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 ,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录自《唐诗鉴赏大典》]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 宿 ’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录自《唐诗鉴赏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