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版古诗及文言文九下,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文言文的原文和赏析!(不要人教版和苏教版)(因为不想出现没有满意答案的情况吗,)我绝对守信用.

问题描述:

九下语文版古诗及文言文
九下,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文言文的原文和赏析!(不要人教版和苏教版)
(因为不想出现没有满意答案的情况吗,)我绝对守信用.

关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选自《周南》一般认为是写上层社会男女的作品.对这首诗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解释是:“诗人唱的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她回到家,那该多么好!”
全诗共五小节,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需要注意的是“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这里的“好”读第三声意思是:在河中的小洲上,关雎鸟呱呱地叫着.那美丽的善良的姑娘,是我理想中的好配偶.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不管是“寤”——醒着,还是“寐”——睡觉中,始终都在追求着她.意思是:长短不一的荇菜,一会儿向左采,一会儿向右采.那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
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不到就从早到晚的想着她.“优哉游哉”写出了思念是那样的绵绵不断,“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思念之深.意思是:我找不到她,日夜想念着她.对她的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意思是:长短不一的荇菜,从左到右来采摘.那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弹起琴来亲近她.长短不一的荇菜,从左到右地采摘.那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敲起钟鼓让她快乐.
《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淳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
蒹葭
这首诗选自《国风》中的《秦风》也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诗中写被追求的人始终没有得到.对“伊人”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指的是恋人.余冠英先生说:“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唱).诗中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找所谓的‘伊人’.诗中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采用起兴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诗人想要逆水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远远地看到那“伊人”好像在河水的*.
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诗人沿着河水逆流而上,可是道路又长又高;沿着水流的方向去寻找,那人又好像在水中的小洲上.
第三节重叠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是没找到.
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着形象.
《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诵.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这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首、颔、颈、尾四联成起承转合之势,深得格律诗的要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了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其实黄河楼乃是由于建在武昌的黄鹤山上而得名.关于仙人乘鹤归去的故事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地(见《齐谐志》);二是说三国时崔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是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区都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思归乃是人之常情,此时诗人远望家乡的方向,茫茫千里哪里看得到家乡呢?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古来抒写思乡愁绪的诗作不计其数,大多充满哀怨,可是崔颢的《黄鹤楼》却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使用的种种意象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的感觉愁而不怨.无怪乎元代人辛文房说,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但是见到崔颢的题作立即打消了写诗的念头,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才子传》)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传说,但却说明崔颢的这首诗确实是难得的好诗,的的确确,古来写黄鹤楼的诗作,少有能同崔颢这首《黄鹤楼》媲美的.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胜境,自古以来抒写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不计其数,有不少名篇佳作,最为流传的如宋代的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西湖的美景天下闻名,这里的春天就更加美不胜收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同展开一幅精美的画卷,把西湖的春天之美抒写的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孤山寺建立在孤山之上,这里居高临下,是西湖观景的胜地,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胜景,从这里望去,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天空白云一片,因湖面广阔,远远看去云彩显得低低的.
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好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把春天的美写活了.因为春天乍暖还寒,所以莺鸟们争着落向向阳的树枝,为的是一展春天的歌喉;“新燕……”刚刚飞去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一只只莺鸟落上枝头,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一幅多么美好的春景图啊!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天花的鲜艳美丽.写初长的野草,作者不是直接去写草的碧绿,而是用“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使人联想到马蹄春草的景象,是不是人们纷纷骑马踏春来了?
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人的行踪由孤山寺北贾亭西来到了西湖东部的白沙堤上,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为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
这首诗的语言浅*易,十分上口,充分体现出白诗的语言风格.此外全诗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前两联是先写观景的处所,再写所见之景;后两联则是先写所见之景,再写观景之处,使得全诗首尾呼应,中间又集中写景,体现出一种结构的美.
相见欢
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应是写于南唐亡国之后,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怎能甘心囚徒般的生活?对故国的依恋,一腔别愁离绪萦绕心头,作为一个“洞晓音律”的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自然会想到用诗词的形式来抒发心中的怨忿.亡国之愁是激发他写出这首词作的主要原因.
“无言独上西楼”,这里的“无言”二字极写愁绪之重,重到无法言表,“独”字尽显孤独之感.“月如钩 ”——一弯新月,点明了时间,古人惯用新月这一意象抒发离愁别绪.“寂寞”“深”“锁”则呼应前面的“独”字,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越想心里越乱,这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实在是难于言表,让人读来大有言味尽意无穷之感.
江 城 子
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装置冲天的将军的形象.
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为何以“老夫”自称呢?这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但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这里的“黄”“苍”指代的是猎犬和猎鹰,这是典型的诗词语言.如果直接用“犬”或“鹰”则会使全词黯然失色.“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全城的人纷纷追随诗人,为的是观看像三国时代的孙权一样的诗人去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说的是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得心胸广阔、装置满怀.尽管鬓角已有了白发,“又何妨”——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写词极爱用典,“孙郎”是古人对三国时孙权的昵称,诗人以孙权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也正是因为如此,前面才自称“老夫”;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那么自己将要挽起强有力的弓箭,去戍守边疆,大败西夏.词的后面四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期盼.“何日”,写出了是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工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气概.
这首粗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晓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行 路 难
《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是,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望有一天会施展自己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但玄宗对他礼遇有加,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清高使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而他“戏万成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的高傲,也不为宫廷权贵们所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这*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怀抱着积极用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同时,长安三年的所见所闻使他对统治集团的本质和社会现实也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初到长安时那个飘逸超脱的“谪仙人”李白,此时此刻深深感到世路的艰难,于是天宝三年(744)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诗一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对此“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一向信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剑拔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这两句诗虽从鲍照诗句脱化而来,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是一连使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自我形象.
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气势.李白诗往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与他善于创造这类阔大的意象有密切的关系.至此已将行路难写到极处,诗人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然而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从吕尚、伊尹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揭示了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
“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的咏叹,语气是那么急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因此很快他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全诗紧紧围绕着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展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瞬息万变的场景,生动而有层次地展开了作者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茫然无助着、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将如此丰富复杂的感情描写得痛快淋漓、波澜起伏,又灵活洒脱、入情入理,在古代诗人实不多见.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凉 州 词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书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把,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的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
咏 煤 炭
于谦是一个民族英雄,也是关怀人民的政治家,写诗只是他的余事.但是他爱国忧民的心怀,却在诗中有鲜明的表现.他青年时代写咏物诗《石灰吟》说:“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甘愿为祖国人民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七律《咏煤炭》中也有同样动人的表现.
《咏煤炭》是一首咏物诗,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先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物之喜爱,并极言其埋藏之深,储藏热量之大.颔联“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为该诗的名句.“爝火燃回春浩浩”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写出了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现实了大手笔的气势.颈联象征意义丰富,寓意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此句自然还有另一层意思: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衷心.尾联诗人借所咏物表达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样熊熊燃烧自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丹心.
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
虞 美 人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是一个出色的词人.尤其是南唐亡国之后,他沦为阶下囚,词的境界顿时阔大了许多.虽然写的是个人的家国之痛,却带有某种普遍意义,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共通的感受.他感伤亡国的词作,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词为主的窠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感慨遥深,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篇是李煜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他的绝命词.写于李煜被俘入宋后的第二年(977年).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延美赐毒酒,把他毒死.王多遭惨害,这一点,天资聪颖、好读书的李煜不会不清楚,那么,为什么刀俎之上还要不顾一切地宣泄亡国之恨呢?词中说“朱颜改”,实际是*改,也就是亡了国.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一下子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权势,失去欢乐,也失去*,甚至可能随时会失去生命,犹如九天之上坠入万丈深渊,落差这么大,怎能不激起汹涌波涛.这波涛上古愁、是恨、是悲,也是悔(他曾对前来探望的故臣徐铉说,后悔当初杀了直言进谏的大臣潘佑和李屏).这亡国之君特有的情怀,都凝聚于他喜欢的词篇之中.所以,王国维称赞李煜词是“以血书者”(意思是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实非过誉.而且李煜以词抒情时,总是直抒胸臆,自然率真.我们把李煜的词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的词比照着读,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李词是从心中自然“流”出来的,而周邦彦、姜夔等人的词则是“做”出来的.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绪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文“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们降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慨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情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现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总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底部.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李煜的《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同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用世精神.生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和词人志同道合,两人曾在江西鹅湖商量收复大计,本词大约作于这次约会前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辛弃疾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收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一开篇,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词人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撕杀,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下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和朋友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喜人想象完成抗金大业的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了却君王的心事,而且自己也会赢得一世英名.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以“可怜白发生”五字总结,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
辛词也是豪迈派的代表作,在词中我们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豪放派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扫只把离情别绪作为词的惟一抒写主题的词风,开拓了词的题材,表现慷慨纵横、*奔放的艺术风格.
瓜~~只能给你这些了
至于原文,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