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过点M(3,0),且平行于y轴.(1)如果△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2,0),B(-1,0),C(-1,2),△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是△A1B1C1,△A1B1C1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是△A2B2C2,写出△A2B2C2的三个顶点的坐标;(2)如果点P的坐标是(-a,0),其中a>0,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P1,点P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是P2,求PP2的长.
问题描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过点M(3,0),且平行于y轴.
(1)如果△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2,0),B(-1,0),C(-1,2),△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是△A1B1C1,△A1B1C1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是△A2B2C2,写出△A2B2C2的三个顶点的坐标;
(2)如果点P的坐标是(-a,0),其中a>0,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P1,点P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是P2,求PP2的长.
答
知识点:动手操作既是数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与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本题设置了轴对称变化和点的坐标变化的有关问题,对于考查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好的作用.题目的背景清晰、明快,设计自然、合理,尤其是第(2)小题设置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重点考查了分类的数学思想,使试题的考查有较高的效度.发挥了试题的整体效应:概念理解与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本题一个考查学生“轴对称”与坐标的相关知识的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发挥的空间,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考查了学生关于变换与坐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解决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内在的和谐美,体现了对学生“操作--发现--猜想”的能力的考查,注意了题目的可推广性,由学生解答本题的情况可以推及学生具有这些特质的情形.
(1)△A2B2C2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2(4,0),B2(5,0),C2(5,2);
(2)如图1,当0<a≤3时,∵P与P1关于y轴对称,P(-a,0),
∴P1(a,0),
又∵P1与P2关于l:直线x=3对称,
设P2(x,0),可得:
=3,即x=6-a,x+a 2
∴P2(6-a,0),
则PP2=6-a-(-a)=6-a+a=6.
如图2,当a>3时,
∵P与P1关于y轴对称,P(-a,0),
∴P1(a,0),
又∵P1与P2关于l:直线x=3对称,
设P2(x,0),可得:
=3,即x=6-a,x+a 2
∴P2(6-a,0),
则PP2=6-a-(-a)=6-a+a=6.
答案解析:(1)根据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是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可以得到△A1B1C1各点坐标,又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点的坐标特点是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之和等于3的二倍,由此求出△A2B2C1的三个顶点的坐标;
(2)P与P1关于y轴对称,利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特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相反数,求出P1的坐标,再由直线l的方程为直线x=3,利用对称的性质求出P2的坐标,即可PP2的长.
考试点:坐标与图形变化-对称.
知识点:动手操作既是数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与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本题设置了轴对称变化和点的坐标变化的有关问题,对于考查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好的作用.题目的背景清晰、明快,设计自然、合理,尤其是第(2)小题设置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重点考查了分类的数学思想,使试题的考查有较高的效度.发挥了试题的整体效应:概念理解与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本题一个考查学生“轴对称”与坐标的相关知识的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发挥的空间,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考查了学生关于变换与坐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解决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内在的和谐美,体现了对学生“操作--发现--猜想”的能力的考查,注意了题目的可推广性,由学生解答本题的情况可以推及学生具有这些特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