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积累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问题描述:

马克思资本积累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capital,accumulation of)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③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劳动资料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数量越多,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价值虽然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的使用价值仍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气和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
  ④预付资本的增加.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会增加.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概括地说,第一,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过剩人口就越多,他们就越贫困;第三,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