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我的眼泪又来了,又字好在哪?

问题描述:

《背影》中我的眼泪又来了,又字好在哪?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挚,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仅千余字,四次写到“我”的流泪.对于一个二十几岁小伙子来说,这样哭天抹泪,似乎是感情脆弱,没有出息的表现.然而读完全文,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情动于衷,且进行了很好的铺垫,把四次流泪写得入情入理.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样,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