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中“欲”意思相同的成语
问题描述:
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中“欲”意思相同的成语
答
这里的“欲”是将要的意思
呼之欲出
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
含苞欲放
相关推荐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是啥意思?
-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品味文中画线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月泊》)但是能不能简短一点
-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_____的美好境界.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_____,地点: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作者有承天寺的原因:______.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6、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__.7、第二段可概括为:_______8、本文的点睛之笔:_______9、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____的特点.10、全文以“_____”为线索,描绘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________的苦闷心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2、本文共分几层?写出各层的大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 遂 盖 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什么?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5、解释加引号的词.积水“空明” 6、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个比喻句,从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7、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 .8、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意境?
- 英语翻译37、姜从树生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注释:质:询问任务单: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或曰 ( )(2)其人固执己见 ( )(3)请与子以十人为质 ( )(4)驴则付汝 ( )2、翻译下面句子已而遍问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扩展:成语“一发千钧”中“钧”解释为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38、蛙与斗牛蛙于草中,视牛渐进,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上.此谓不自量力者也.注释:1、庞然:巨大的样子 2、历:经过任务单: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吾腹稍大 ( )(2)去远矣 ( )(3)蛙怒,再吸气鼓腹 (
-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题文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题:加线字解释:遂至承天寺(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不是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松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不能全部回答不要紧,至少给一题的答案!问答题不用太长。
- 几道文言文的题目 不难 大部分是桃花源记里的,前面是字的解释后面是句子理解,都用原文回答.1.或得日,或否.得: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所得.得:4.“寻向所志”中的“向”应解释为();与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句中的“向”意思相同.5.忘路之远近.之:6.渔人甚异之.之:7.有良田美池桑树之属.之:8.具答之.之:9.处处志之.之:10.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11.写他进入桃花源时的一句话是:(用原文回答)12.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为什么?(用自己的话)13.哪些成语源自本文.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可我认为是D.①中“之”为动词,到……去,②中“之”也是动词,是“到”的意思.题目要求“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①和②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但意义不同,故我认为应选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B、襟三江而带五湖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乐夫天命复奚疑?B、问征夫以前路 C、莫之夭阏 D、复驾言兮焉求?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是一种形体比较*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B、“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C、骈体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要准确答案(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 表现詹天佑工作认真的句子
- 以改变为题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