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时期记谱法的演进,并说明古谱翻译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简述隋唐时期记谱法的演进,并说明古谱翻译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你需要研究的吧?难道是小帅要的? 我来帮你回答吧!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而隋唐时期出现的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为以后的乐谱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过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美学趣味与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异,也使古琴减字谱产生了种种变化.中唐时期减字谱以曹柔为代表.它刚从文字谱中脱胎出来,与文字谱相比,有两大不同:①明确区分“四指八法”,改变了文字谱食、中两指均可用抹或中、无名两指均可用?#93;的传统.②将所有的指法、术语,取其偏旁,进行简化,组成新的谱字.其他方面,特别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声”指法,弦名称“宀”(宫)、“倽”(商)、“”(角),徽位名称“?”(少许)、“儚”(寸许)等,均与文字谱一样.因此,这种减字谱还是比较繁琐的.由于各琴家对同一谱字减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减字体系.发展至晚唐两宋时期减字谱可以陈拙、北宋成玉为代表.其主要变化有三:一是有的术语进一步简化,如弦名改称“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声”指法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同类指法.如蠲即有叠蠲、背蠲、正蠲、反蠲、夹蠲之分.三是与日益强调“声韵”的要求相适应,左手指法得到了发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夹徽猱、再猱等等.古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民族音乐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下了来的宝贵财富.对古谱的翻译研究为我们对民间音乐学习方面,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对当代中华子孙对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