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军人的诗(急需知道)

问题描述:

描写军人的诗(急需知道)

《逢病军人》唐.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 “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象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