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说明理由300字左右

问题描述:

介绍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说明理由300字左右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默读
  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6)浏览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摘抄
  读书不能只读,也不能只体会,应该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时常翻阅,就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此方法应广泛运用
  (12)朗读
  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13)写读书卡片
编辑本段18种读书方法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1],与诸位书友分享.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审视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 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毒预防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色扮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期间,著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6、成见归零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17、时空穿越法
  作为一个时空穿梭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人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亲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刻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你可以走进一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奥兹所言:“如果你只是游客,你会站在旧城的某条街上,仰望一座老宅,你看见有个女人,正从窗户里凝视着你.然后你便走开了.读一本外国小说时,你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请,进入别人的内室,进入他们的儿童房,书房,进入卧室”.其实本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
18、举一反三法
  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教育空叶圣陶讲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我发现守财奴有两种:一种是守着钱财不会用,另一种守着知识不会用.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2],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编辑本段名人读书法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得到奖章后,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也流传至今.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的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只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地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总、分、合”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总,就是在阅读完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秦牧:牛嚼、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李白读书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研究一下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不无启发.李白家庭条件较好,藏书颇丰.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在自己的诗文中,非常熟练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见他扎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李白读书,胸怀壮志,博古通今,意在实用.他说:“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上下相接,一气贯通,这需要多大的魄力! 他又说:“怀经济之才,抚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观其一生所为,此言并非虚构.大概诗人的桂冠,不像如今这祥值钱.李白虽在少年时代,便已写得一手好诗,但并不标榜自己将来想做个什么诗人,而是口口声声,要探讨社会,要研究人生,要有经济之才,然后凭借自己的本事,去辅佐明主,改变世俗,振兴社谡.李白这种恩想,深受前贤先哲的影响.如屈原非常憎恨当时污浊的世道,苦心焦思,希望改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作《史书》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白踵武圣迹,继承他们的高风亮节.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写道:“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从这些诗句中间,可以看出,李白是如何认真钻研,具有一种不达“妙境”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能交流,能给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惊喜;……难怪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掩卷而笑”也罢,“欣然忘食”也罢,都是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