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孔子劝学的答案啊,

问题描述:

文言文孔子劝学的答案啊,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③策,操弓不反檠④.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⑥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⑦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⑨而羽之,镞⑩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⑾受教哉.”   选自
编辑本段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加工.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指装上箭羽.   ⑩镞:(zú):箭头,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⑾敬:感谢.
编辑本段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编辑本段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寓意: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高自我!   在开篇中,孔子的学生就把一段貌似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摆出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在初中时,老师把三句话分开讲,通俗易懂:常复习学过去的东西,朋友从远方来看我,都是快乐的事;有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自己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所为?更值得高兴.的确,能成为君子在孔子看来是很荣耀的,尽管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傻.实际上,中国人做学问很多时候是善于分析的,但是综合能力往往欠缺.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对这句话作了一番解释,听起来更符合逻辑,只不过是否与本意相符就不得而知了.他说,这是因果相连的三间事:复习以使英名渊博,远方的朋友慕名前来,不料,朋友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合,我也不着急上火.这样在高兴中成了君子,“不亦乐乎”?   学习要有两个行为——学与思.《为政篇第二》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懈怠而无所得.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极端.高中时,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能考上大学真该好好谢谢孔老夫子.而我的同桌落榜了,但他和我一样刻苦.不是我的运气比他好,我想就在这句话上.他很能问题,却很少独立思考.实际上,思考也是要学会的一项本事.我的同桌应该是迷茫了吧.学和思哪个更重要呢?《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曰:“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草草地理解这句话,好像学比思重要.实则不然.孔子这样说,我也可以反过来说,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学,无益,不如思也.学和思是学问长进的两个*,缺一不可.   孔子很重视学习过程复习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亦.”复习学过的东西而获得新的体验,就可以做老师了.“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亦.”每天记住将要忘记的,每月不忘记所学到的,就可以说是好学的.在高中时,老师曾给我们谈及遗忘规律.学过去的东西要在24小时内温习一遍,才会记到脑子里形成长久性记忆.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再看,就会记得更长一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省察自己是否做好了三件事: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讲的东西是否复习了?每个好学之人都在与遗忘作斗争,孔子在几十年的求学路上摸索到的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学习态度方面,首先,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知道的不如爱好的,爱好的不如以之为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态度决定一切.被强迫的学到知识不如自己喜欢去搞明白;喜欢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同时,要学会培养兴趣.孔子是个博学之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有了兴趣就会有行动的原动力.行动了就会有结果.其次,孔子对学习的目的有自己的见解.《宪问篇第十四》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是古人作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当今人为了向别人显耀.在孔子看来,人心不古,当今人的精神层面上有浅陋之处.《里仁篇第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不担心没有地位,只担心凭什么有那样的地位;不担心自己不被别人了解,但求未知的学问.此类的话孔子说过不止一遍.这不仅是一种如海阔的胸怀,还是求学的精神.真能做到这点,可去浮躁之气,学问故能更扎实.   学习还要有谦逊的精神.曾子曰:“以能闻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也提出“不耻下问”.这种谦逊的精神再学习的过程里十分常重要的.正所谓“满招损,谦得益”.谦逊并不是一味的收敛锋芒.生活不能缺少激情,也少不了竞争.《八佾篇第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居六艺,所以也是学问,而对我们来说就是学习成绩了.君子不避争,但争也有争的风度.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在《阳货篇第十七》中最明显.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不好学可以毁灭一切美好的东西.谁还会不好学呢?   我不是偶像崇拜者,在我的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华盛顿、拿破仑,还是秦始皇、*,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达成一样的成就.所以,我一直在寻找着伟人的脚印.孔子是我寻找的一个.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得到过不少的启发.于丹说《论语》是想让人们过上快乐的生活.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孔子主张“克己以复礼”,怎么会快乐呢?在我看来,孔子像一个虔诚的苦行僧,赤足徒步化缘.他想得到施舍,但不能因为能得到施舍就说苦行僧是快乐的.当然,孔子化的是“礼”,是个人精神的升华.   孔子的一生是不平坦的,但是他依然乐观达世,终于成就伟名,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应该得到当代人的重视.于丹尽管有些地方误读了孔子,但是她把孔子的思想拿到电视前面,这个功劳是不小的.课程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对孔子思想的思考是没有止境的.你又不给题,不说清楚叫我情何以堪啊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是个主观题,答案你可以从上面最后的简析里找几个,比如什么学习的重要性啊等等还比如“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