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青铜器的影响

问题描述:

夏商与西周青铜器的影响

夏朝时期,青铜器还很少,主要局限于祭祀用品,商朝时期青铜器逐渐发达,青铜器具逐渐增多,青铜兵器也逐渐发展起来。商末周初青铜达到顶峰,进入青铜时代。

夏、商、西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现在对古青铜器的分类仍然大至按照中国历史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 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说文》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调和方法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最终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总数有几千件之多。青铜器种十分复杂,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常见的有:鼎、鬲(音历)、甗(音演)、彝、尊、爵等等,还有乐器、兵器和车马饰。这些青铜器的形式花纹非常精巧,有许多是精美的艺术品。
  出土的商代最大的青铜容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重达八百七十五公斤,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 1.1米,宽80厘米,器形雄伟,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依当时的生产水平,铸造这样一个巨型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个熟练工匠分工合作才能铸成,而且技术十分复杂。它是1939年安阳武官村农民在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故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