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古诗词

问题描述:

怎样欣赏古诗词

如何欣赏古诗词 当今年青人受了某些刺激,或者有某些心灵冲动,不管诗写得如何,都要写上一首诗词,以发泄自己的感情.但是要说读诗的人恐怕就少得可怜,能欣赏古诗词的人那是凤毛麟角的.特别是年青的父母,当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却又填鸭式的硬要孩子死记硬背许多的古诗词,结果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小孩的智力启迪根本没有什么好处.常言说“读诗使人灵秀”,这个“读”按本人理解,应该就是要用心去欣赏它,若是没有带着欣赏的心去读诗,恐怕是读者的心是灵秀不起来的.下面我很想用我读诗的一些心得体会,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一.读诗要带心境去读,就会有联想,也必然会与诗人的心情和作品的思想产生共鸣.读诗最重要的是读者要带着一颗心去读,不管是喜悦的心还是幽怨的心.同时不要拘泥于前人的说法和评介,要用自己*想像的翅膀去遨游作品.用心去读诗,去欣赏作品,你就自然会享受诗人以及作品的思想(或者说是心情),这时你的心情就会得到极大的释放.有了心境去读,读者对诗歌作品就会产生联想,就会对作品产生共鸣.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就会有好多的联想.春天的季节,春天的景象,春天的人们的心境.假如,再延续展开联想,我们又可以把春天的季节做更多的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暖风细雨季节等等.有了春天的联想,我们反过来再想想,这个雨下得多么的及时,因为万物的复苏需要春雨的滋润,特别是农民在播种的季节里,更是对春雨的渴望与企盼.因此,我们有了这心境去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诗人,对农民,对万物的需求春雨的急待和迫切,也就自然领会了.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诗歌.假如我们是一位远走异乡的游子,读这首诗的感受和身在故土的人的心境就大不一样.往往身在异乡的人感觉月亮也是故乡的圆,故乡的亮,因为这就是心境的不同.试想,一个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人,也许孑然一身,漂泊在异乡远土也许有同样的小桥,同样的枫树,但它不可能是同样的位置和同样的形状,总有差别和不同,只有月亮是客观实在的一样.因此诗人也好,读者也罢,看见月亮也就油然而生地对家乡一片思念.这种思念化作自己主观的想像,也就有了“月亮是故乡圆”,会更进一步激发诗人与读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又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时是苏东坡对亡妻的一种怀念!我们读此句,会感觉一种骨肉难分的亲情,一种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可贵.诗人的爱妻虽然离开人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的形象,她的温情,不但在词人的笔下出现,也会给读者对亲人的敬爱烙下亲情的印记.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会被词人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而打动.当然,心境又不止是对诗人或作品的内心感受的联想和共鸣,有时又是对诗人或作品在自然事物表现上的一种审美.比如: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山水画.我们用审美的心境去读他,去理解他,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住所的位置,和环境的优雅.根据古人房屋的座向一般是座北朝南,就知道诗人的房前房后都有水流,也许房前还有小桥哩!诗人站在家门外,还天天能见到天上田野群群的白鸥或飞翔或觅食,可见这里的生态是多么的优美.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读者的心境的是淡泊的话,读此诗便感觉这是一幅与世隔绝的仙境图.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地方没有鸟来,没有人往,只有一叶小舟,在寒冬飞雪的地方,有一位老者拿着一根钓竿在钓鱼,这是何等的清静的地方.我们暂且不去理论诗人的心情,就这首诗的风光景象就能让我们大饱眼福,令我们遐想一番.又比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前面的四句,把秋天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想像一番吧!刚下完秋雨的山没有云雾弥漫,整个山清新自然,天空明朗,月光的银辉照在山上的松林间,把那石上流动的泉水照得明亮的.这二十个字里面,有山,有大雨,有月亮,有松树,有石头,有泉水这是明写的,还有埋伏着阴云散尽,天空明朗等伏线.同时把整个秋天黄昏的至晚上的时间写得隐中欲明,不明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得到时间的流动.物体的动静也十分的分明,月照,清流把松间与石上的对比,产生的动态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