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____ 温庭筠诗

问题描述:

商山早行____ 温庭筠

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