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洵,苏辙为什么称为“三苏”?
苏轼,苏洵,苏辙为什么称为“三苏”?
北宋三苏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青少年时好交游,二十七岁始发奋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好文章.其《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政论文,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和仁宗皇帝的赏识而被破格录用,为皇帝修礼书《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病逝京师,安葬于眉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后追谥为“文安公”.著有《嘉祐集》、《易传》等.苏洵为一代文章宗师,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与弟苏辙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入三等的仅四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仁宗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朝廷起草文诰,给皇帝讲学;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地方官,他发展生产、救灾治水、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其卓著的政绩惠及后人,彪炳史册.凡苏轼当过官、居住过的地方,后人或立生祠、或修楼台祭祀、纪念他,全国至今仍保留着无数东坡遗迹、祠堂、纪念馆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苏轼在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中,一生屡遭打击、坎坷曲折,但他胸襟旷达、随缘自适、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对人生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其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为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史称“苏诗”,代表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创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其书法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创导者,其著名的绘画理论如“胸有成竹”、“贵在神似”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水利、医学、音乐、养生等领域亦著述颇丰,创造极广.苏氏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
苏轼晚年被贬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元符三年遇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安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后追谥为“文忠公”.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苏轼之弟,十九岁与兄同科进士,入制策四等.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以及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屡遭打击.宋徽宗政和二年,苏辙病故,与兄同葬一地.后追谥为“文定公”.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汪洋澹泊”是其文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