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知识春联的讲究很多,有哪些?

问题描述:

春联知识
春联的讲究很多,有哪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丁亥年春节快到,人们又要写春联了.作为对联种类之一的春联,在突出一个“春”字的同时,也不可无视对联注重“对仗”、“对称”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写春联至少有如下几点不可忽视之.
  其一:字数相等.上联与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形式整齐.一般地五言联和七言联使用的频率为最高.
  其二:词性相同.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词,词性应是相同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联上下联中的“海”与“天”都是名词,“阔”与“高”都是形容词,“凭”与“任”都是介词,“鱼”与“鸟”都是名词,“跃”与“飞”都是动词.
  其三: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如:家和百事顺;国泰万民安.
  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其四:节奏相应.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如: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其五:内容相关.除“无情对”外,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紧紧围绕着主题.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此联中上下联的内容,揭示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六:平仄相谐.平仄,即汉字字音的平声和仄声.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然而,由于对联字数的多少、语句的长短不拘一格,结构、节奏等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若不区别其具体情况,在任何一副春联或其他类对联的平仄声调上都套用格律诗的格律,未必都能对号入座.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