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主要内容

问题描述:

《童年的发现》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课文是这样的:
一、教材说明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课文的难点是几个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可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读课文,力求多读几遍.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
3.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通过读议,要让学生明白,“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
4.课文中的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可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读读课文,弄清这两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可相机点拨.
5.本课涉及到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这里不必深究;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6.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理解教材时参考.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