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习俗的作文快 十万火急
安徽习俗的作文
快 十万火急
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吃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过年时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记.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表现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守岁
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以待天明.
据晋周处《风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豪饮,税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既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表示留恋,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怀着希冀.人们在除夕晚上合家吃了团圆饭后,就点放爆竹,在喜庆的气氛中度过新旧交替的一天.人们相信,除夕晚上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放爆竹
我国民间放爆竹庆春节的习俗古已有之,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排优》说:“古时爆竹,皆以其竹着火爆之,故唐代诗亦称爆等.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为惊吓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到了宋代,随着火药的发明,开始出现了火药制作的爆竹.那时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府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此时的爆竹,不只是驱逐鬼魅了,已掺进了新的意义,即除旧迎新之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旦》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迎新去旧的喜悦轻松心情.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如今“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同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舞龙 舞狮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古人将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作为吉祥物而加以崇敬.早在汉代时便有了龙舞.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就有戏龙舞龙的人物图象.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耍龙灯”的习俗,相沿流传,到现在已发展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耍龙灯分为“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表演形式.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龙身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飞腾跳跃,气势夺人.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佛教兴起的时代).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舞狮有南北地域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除有雌、雄之分外,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诸神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庙会
庙会,俗称庙市,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庙会的地点一般都选在宗教寺庙内外,每逢寺庙开放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前去烧香礼拜,商贩们就在寺外搭摊设点,叫卖小吃和针头线脑一类的小商品,民间艺人也来庙会占地表演.人们进香祈福之余,顺便买上些日常家用的消费品,久而久之,这种庙会就形成了特殊的城乡集市.
中国各地方都有庙会,像上海的城隍庙庙会、南京的夫子庙庙会、成都的青羊宫庙会、北京的隆福寺庙会等,都是著名的大庙会.广东省的花市历来名声显赫,这种被广州人称为花街的花市,也是从庙会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