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孙权:吕蒙:鲁肃:
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孙权:吕蒙:鲁肃:
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
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是吴国名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鲁肃是孙权的军师)
总的来说,性格如下:
孙权:爱才,关心手下
吕蒙:虚心
鲁肃:真恳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善劝
吕蒙:谦虚,懂得听取别人意见
孙权;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
文章呢?要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啊,不能空对空!
孙权;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21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孙权是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聪明机智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再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战胜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北拒曹操,西抗刘备.为一代明主,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
但称帝后,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
吕蒙;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
吕蒙他年轻时,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遗告发,他一点也不怨恨.后来,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孙权询问他应该让谁接替顾劭,他推荐蔡遗.孙权见他不念前嫌,十分高兴,笑着对他说:“君欲为祁奚耶”(《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于是用之.
鲁肃;陈寿:①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於财,性好施与.②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陈评
孙权:①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②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③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三国志》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周瑜:①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②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三国志》
孙元晏:斫案兴言断众疑,鼎分从此定雄雌.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吴•鲁肃》
周昙: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三国门•鲁肃》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趋事会,君子之所贱,抑英雄之所耻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荆资先主,被仲谋之责而不辞;诸葛欲谏先主之东伐,难于尽谏,而叹法正之死.盖吴则周瑜、吕蒙乱子敬之谋,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终守西吊刘表东乞援兵之片言,以为金石之固于心而不能自白,变故繁兴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②然而肃之心未遽忿羽而堕其始志也,以义折羽,以从容平孙权之怒,尚冀吴、蜀之可合,而与诸葛相孚以制操耳.身遽死而授之吕蒙,权之忮无与平之,羽之忿无与制之,诸葛不能力争之隐,无与体之,而成谋尽毁矣.肃之死也,羽之败也.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读通鉴论》
文章呢?
孙权:年幼继承哥哥的位置,虚心请教各位前辈,整合江东四大家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年,整体指导方针不错,比如荆州之战,赤壁之战。
晚年不行啦,猜疑心加重,见谁杀谁,东吴就不行了。
吕蒙:印象不深,难道是爱学习?三国中只知道年轻时是四大家族贵族子弟,受到排挤(性格坚强?),后来干了没几件事就挂了。
鲁肃:老好人,人见人爱,热爱大自然,主张与蜀国,就是刘备联盟,比诸葛亮还早提出三分天下,颇有胆识,曾单刀赴会见关羽(三国演义里面关羽单刀赴会是假的,鲁肃单刀赴会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