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出塞》

问题描述:

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1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题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出塞2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题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