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平气和的诗句比如谁生气了 让他知道不能生气 生气是不对地 为什么生气不对 孔子什么有没有关于这个生气不对的诗句 别的子也行

问题描述:

关于心平气和的诗句
比如谁生气了 让他知道不能生气 生气是不对地 为什么生气不对 孔子什么有没有关于这个生气不对的诗句 别的子也行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孔子积极入世、济世,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有一颗平常心.有一次,孔子让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钱穆分析说,孔子骤闻曾皙之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而叹也”[22].孔子“喟然”之叹,值得细细玩味.
孔子在世之时,许多人对其所作所为深为不解,甚至以为孔子是不合时宜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但他的弟子却认为自己的老师是个德行高尚的人.据《论语·子张》载,叔孙武叔曾经诋毁仲尼,子贡遂为老师辩白.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仲尼不可毁”虽然出自子贡之口,但却颇得孔子思想的“个中三昧”.孔子向来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对于世人的误解与曲解,孔子不以为忤,心平气和地泰然处之.
孔子积极奔走于世,但却屡屡受挫——仕鲁碰壁,弃官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于楚(《史记·孔子世家》).对于这种种艰难困厄,孔子有着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乐观视之、泰然处之.孔子认为,这是“时”(时势)使然.他说:“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家语·在厄》)因此,孔子说他“不怨天,不尤人”,并感叹说:“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对于外事外物(相对于“己”而言),孔子强调自我调整——随机应变、能屈能伸.孔子说:“君子之行己,其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孔子家语·屈节解》)但是,这种灵活的能屈能伸有着鲜明而严格的原则,那就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关键之处在于因“时”得其“中”.金景芳说,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核心是“仁”(仁义),一个核心是“时”(时、中)[23],深得孔子“个中三昧”.
甚至在栖栖惶惶的流浪中,孔子仍然保持着高度的乐观精神,有时还会来自我解嘲式的“冷幽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绝粮”七日,“从者病,莫能兴”,但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随后,孔子适郑而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城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困厄之中的孔子,其乐观坚毅的心态和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欣然笑”三字,甚为传神,颇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