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是怎样研究的?
问题描述:
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是怎样研究的?
答
高层大气层中的平流层不是没风,只是气流方向高度一致,不会像对流层那样变化多端.
早期人们是利用氢或氦气球上升至高层大气中搜集数据而获知平流层的相关数据的,现在大部分利用卫星技术进行相关研究.
相关推荐
- 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
- 飞行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蜻蜓飞得那么*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
- 蜻蜓被誉为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蜻蜓飞得那么*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
- 飞行之王——蜻蜓飞行之王-蜻蜓 5 - 提问时间2010-4-13 19:16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蜻蜓飞得那么*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
- 吸收光谱的产生,为什么要从高温到低温?吸收光谱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其中包含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通过物质时,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叫做吸收光谱.例如,让弧光灯发出的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气(在酒精灯的灯心上放一些食盐,食盐受热分解就会产生钠气),然后用分光镜来观察,就会看到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中有两条挨得很近的暗线(见彩图8.分光镜的分辨本领不够高时,只能看见一条暗线).这就是钠原子的吸收光谱.为什么要为什么要从高温到低温?为什么认定从地面观察太阳的吸收光谱中的暗线由太阳大气吸收产生而非地球大气?日光灯产生的是怎样的光谱?
- 下列各题没有语病的是1A.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把我国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B.观摩会上,林医生为两个中学生做了眼角膜切开矫正近视手术.2.A.由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B.《手机三包规定》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C.3月17日,六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做了详细报道.D.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个会有好结果.3.A.一连几个酷夏,县委都动员大批机关*和科技人员到农业第一线去,同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斗争.B.不少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4.A.偷车人见有人追反而加大油门拼命逃窜,*人员直追到山根下才将其抓获B.在群众大会上,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至
- 比赤道长的线 阅读题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其总长度为40076.604千米,被人们认为是地球上最长的地理界线.有没有比赤道还要长的"线"呢?1956年,美国的尤因和希曾两位海洋学家,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世界海底面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世界大洋洋底,贯穿着一条连续长为64000千米的*海岭体系,长度几乎为赤道的一倍半!近年来,科学家利用卫星从太空上传回来的海水高度的数据,精确地再现了海底的真实面貌,也证实了这条"客观存在"于大洋底的*海岭,确实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地理界线.这一结论的提出,使得赤道"最长"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这条*海岭体系,实际上是绵延的海底山脉,由于它位居海洋中间部分,如同大洋地壳的"脊梁",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大洋中脊".这条最长的*海岭体系,起始于何方?又终结于何地?通过海洋地质考察,人们发现,这条*海岭体系,由北冰洋开始,呈"S"型穿过大西洋中部,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与呈"Y"字型的印度洋中
- 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是怎样研究的?
- 阅读短文《昆虫学家法布尔》天哪,这是怎么回事:一大群人围在那儿,观看着一位“怪人”.这位“怪人”正趴在地上,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用放大镜观看蚂蚁是怎样搬走死苍蝇的.他如痴如醉,竟然没有察觉到围观他的人们!这位“怪人”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看着看着,他忽然觉得周围越来越亮,一抬头,才知道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法布尔就这样长年累月的研究昆虫.据统计:他研究土蜂用了2年,研究蓝色的甲虫——滴胆,花了25年,研究隧蜂,前后经过30年,研究螳螂,用了30年.法布尔花了毕生精力写作巨著《昆虫记》,这部书共10卷,第一卷在1887年问世,最后一卷在1910年他87岁时出版.那是,他以老眼昏花,连东西也看不清了,他还坚持要写《昆虫记》第11卷.法布尔92岁时逝世.他将离开人间的时候,说出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1、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列举了许多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地球的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人们又是怎样研究的?青岛版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课外拓展
- 家里的规则 英文我急须,快!不少与6条,用”must”和"mustn't写.不要太深.我是五年级.
- 地球高层有没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