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 北宋东京城的异同

问题描述:

唐长安城 北宋东京城的异同

重新认识宋代历史 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
第一,为什么宋朝没有恢复汉唐疆界,建立一个横跨南北的大帝国?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宋朝建立时的国际环境和汉唐立国时大不相同.现在国人比较一致看好的朝代是汉唐两朝.我完全赞同汉唐两朝是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最令人自豪的朝代.稍为仔细一点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朝代竟然十分相似:两朝均建立在另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之上,汉承秦祚,唐承隋祚.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时代;隋平南北,结束五胡乱华,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这两个朝代都是二世而终,问题都出在第二代皇帝的接位上.两朝的二世皇帝均是篡位,皇位的不合法最终导致整个皇权的崩溃(具体分析还是有区别的,秦的灭亡根在秦始皇,但无知、无识的二世不篡逆,由扶苏继位,实施仁政,或可迁延;隋的灭亡,过全在炀帝,其人过于恃才傲物,建功立业之心太强,超过老子的心态太激,是个有事把事搞大,无事要搞事的主,如果懦弱一点的杨勇继位,情况可能不一样.历史不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后人只有嗟叹的份儿).
秦隋末年,天下曾一度陷入大乱,但所幸持续时间不长,国家的政治格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虽然经历了若干年的战争,但使汉唐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帝国,而这个帝国可是秦始皇和隋文帝征战几十年才挣得的家当.汉唐可谓得了天大的便宜啊!或许,正是因为秦隋的连年征战,消耗了太多的国力,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灭亡(当陈胜、吴广起兵的时候,秦朝的主力部队正部署在抵抗匈奴(30万)和平定南越(50万)的前线上,动用全国的财力和100人口修万里长城也是为了抵抗匈奴;隋朝的几次大规模用兵,不是对付突厥,就是侵略高丽.过多地战争和民力的消耗,使国家和人民都陷入灾难性的深渊.可以讲,秦隋的灭亡正是过度使用武力征服的结果).
宋建基于后周,只是当时几个小国里实力较大的一个,它建立国家的过程,可不是在接收一个大帝国的遗产(象汉唐那样).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之际,地方*经营已久,业已形成互不统建属的独立国家.国家统一不象楚汉决战,毕其功于一役那么简单,也不象隋末各割据*那样立足未稳即被唐各个击破.国家统一需要象秦隋那样进行长期战争.更重要的,是汉唐宋所处的国际环境(这是大多数学者和政治家忽略的,但却是决定因素的问题):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宋的主要敌人是辽、金等国.问题在于:匈奴、突厥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他们仅仅是一个*较大的部落,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靠天吃饭.部落管理仍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组织军事化,机动性强,来去飘忽.这两个游牧民族是真正国际化的民族,活动范围涉及欧亚非.他们对汉唐侵犯往往是袭扰性的.目的是强夺食物和其它生活资料,一般而言,他们对生产资料不感兴趣.当大漠风调雨顺,牛羊肥美时,他们不会对中原地区构成任何威胁,当干旱等自然灾害使他们的生活无法过下去时,到中原地区抢夺食物便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除非中原地区主动送食物给他们),毕竟农业社会对自然的依赖要大大低于自然放牧,而且农业人口居有定所,住地分散,便于掠夺.如果遇到抵抗,他们往往也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因此,汉唐两朝经过几场比较大的战争就将匈奴、突厥问题基本解决(唐安史之乱后,又成了问题,但往往被史家所忽视),部分归顺中原王朝,部分迁徙到中亚、中欧.顺便说一句,匈奴头领阿提拉在欧洲可是著名人物哦(上帝之鞭).需要指出的是,始皇当政时,曾修直道(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基本上是直线穿越秦岭,工程浩大,长700公里,今陕西咸阳至内蒙包头市,再加上灵渠和长城,几乎动用了所有民力,秦不亡,实无天理),使大将蒙恬大破匈奴,尽逐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筑长城,三十万秦军威振漠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何等气势!隋文帝曾派大将高?、杨素、长生晟,大破突厥,虏突利可汗,嫁义成公主于突利,分突厥为东西两部,拉拢其中一部,打击另一部,分而治之,以夷制夷(可以说大获成功).终隋之世,突厥不为祸.因此,在汉唐之前,它们之前的两个短命王朝,都比较好地替它们解决了边患问题.对于这一点,很少有专家注意!但恰恰是宋未能建立南北大帝国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或许是宋最终成功避免短命王朝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