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1诗歌很凝练.“风烟望五津”一个“望”字就是一例,请加以赏析2这首诗的颈联是千古佳句,备受后人喜爱,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喜爱的原因.快来帮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诗歌很凝练.“风烟望五津”一个“望”字就是一例,请加以赏析
2这首诗的颈联是千古佳句,备受后人喜爱,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喜爱的原因.
快来帮我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初唐四杰”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束缚,勇于创新,但还不够完善.例如王勃的这首诗,三、四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按照律诗的要求,应当是对仗,但却用了散调,不够合律.后来,有些轻薄的文人就讥笑他们.然而,这掩没不了他们的成就.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讥笑他们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诗则将千古流传下去.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权威分析】
唐诗鉴赏大词典: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这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显然是郁郁不得志的.从城阙巍峨、畿辅广阔的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难堪的.诗的发端,不但点明地点,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风烟”,写五津僻远,难以望见,也隐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关切之情,在“望”中流露.三、四句推进一层说,你此去固然如飘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尝不同样黯然呢!以同情为安慰,已暗逗“知己”二字.然后转折出天涯如比邻的情怀.以临别不效儿女态为结,格调极高,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这样的劝慰,自与一味作感伤语不同,在流行儿女笔墨的初唐诗中,尤为难得.
此诗立意显然受到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的影响.曹诗中有这样的话:“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如果)不亏,在远分(情分)日亲.何必同衾(被子)帱(床帐),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热病),无乃(未免是)儿女仁(情爱).”王勃诗借其意而措辞更为洗炼、蕴藉、从容.从初唐沿袭绮靡浮弱的齐梁宫体诗遗风中突破出来,本是“四杰”的历史功绩,在诗风革新上,反齐梁而学建安,更代表着诗歌发展的进步的时代趋势,
这是一首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的五律.不但字声平仄完全协调(第七句虽用“平平仄平仄”变式,亦律句通例,杜甫律诗中尤多),而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对仗的运用,也能注意到整散的变化,第二联用流水句法,似对非对;这是因为首联用严整的对偶起头,所以故意用散调相承,以免呆板.第三联凭空挺起,转折有力,是全首诗意最警策的地方.末了自然结出莫效儿女别泪沾巾情态,劝慰之中,又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可见,五言律诗到“四杰”笔下,已经基本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