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泛滥的历史和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故事急
黄河泛滥的历史和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故事
急
神话故事: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民间故事: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山西浑源州(今山西浑源县)人.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由拔贡任西华县令调补宁陵县令,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任河东(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他是一代廉吏,又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面对汹涌的黄水,栗毓美毫不畏惧,他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带领全县人民用杉木杆穿铁锅一举堵住了黄河决口.河水过后,他一面上书朝廷免杂税皇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栗毓美在宁陵任职近3年,体察民情,治水有方,后被调任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沿河道巡视、考察,并深入群众了解治黄的症结及经验.其间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经验.以往河南一带一直沿用“埽”(即用杂草和沙子装入麻袋)的方法筑坝,栗毓美经过探索发现用砖筑坝“排远溜势,水维顿缓”,不仅有效地防治了水患,而且每年节约皇银3万两.当时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约10公斤,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直到1949年,黄河河务部门在开封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不足.实践证明砖代“埽”是成功的,栗毓美在治黄中大力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并写出一部专著《栗勤公砖坝成案》,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栗恭勤公年谱》记载:“公任五年,河不为患.”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15公里的老砖坝,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的曲直高低,河水的宽窄深浅,流速的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伏,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二月,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享年62岁.当他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千里不绝.许多官吏“亦皆闻之流涕”.
清代对治理黄河水患尤为关注,康熙皇帝曾感叹“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雍正皇帝曾经亲自坐镇武陟指挥治理黄河.所以栗毓美被皇上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还作了祭文和碑文,并赐祭葬,入名宦祠,吏民思,庙以祀,加封号“巡河督大王”.今在山西浑源县,还有道光皇帝下谕为栗毓美修建的规模可观的陵墓,人称“栗家坟”.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民为感谢他的治黄功劳和做出的丰功伟绩,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春秋祭祀,万代供奉.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淹过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