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2.事出於沉思,义归乎汉藻3.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1.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
2.事出於沉思,义归乎汉藻
3.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1、“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是气韵功能的两个侧面.“神明之律吕”即文章、文学的气韵,是艺术的本体.艺术所呈现的外在世界的普遍规律,统摄天地自然和政治人事.宇宙的秩序,世间的和谐,是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艺术应该与整个宇宙、人际关系的合规律性相一致.这种一致是通过个体心理的情感官能感受实现的,只有艺术表达的情感与宇宙的秩序、人际的和谐、人体的身心同构一致,才能相互感应.所以,艺术的情感又须与“神明之律吕”相交流相呼应,契合一致,并且以后者为情感所应具有的形式、秩序、逻辑,此即“性情之风标”.
出自: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原文如下:文章者,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
纸,气韵天成.(《南齐书·文学传论》)
2、这是萧统编辑文选的标准.也是萧统对于文学的定义.
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这句话说明了萧统对于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有所认识,也能作为区别文学与历史的标志.
此句出自萧统《文选》.
原文: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PS.楼主似乎写错了,“翰藻”非“汉藻”.
3、这是作者对“文”的定义.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他认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是"文",而“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在南北朝以前基本上都是用有韵的文章写的.
小知识:最早有"文"这个概念的应该是王充,他在其《论衡》中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认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精思著文,连结篇章"等是文人、鸿儒所做,已经有了文学独立的意思,并且已经把这些散体之作作为文了.后来正是因为文学成了文学的专业,才使文体兴旺起来,然后有了声律之说,"文"作为一种文体才出现了.因为"文"为有韵的文,所以说"文"作为一种题材,也是随着声律的出现而出现的!《南史·范晔传》云;"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于文不拘韵之故也."范、谢是南朝·宋知道韵律的人,他们是认为"文"应该是有韵的文章的,不然不会说"于文不拘韵之故也"的话了.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的此句是对文笔之分进一步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