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克思产生的客观条件,怎样实现理论创新?

问题描述:

结合马克思产生的客观条件,怎样实现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和人类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性和震撼人心的理论逻辑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成功地指导了世界上第一场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使*由理论变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①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指贯通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原理,即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普遍适用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概括的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规律,而每个民族与国家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千差万别、各有特色的.②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思想.在*思想指引下,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的*;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改造,完成了从新*主义到*的过渡,确立了*基本制度,发展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创立了*理论.*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怎样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做到: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第二,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提高全党的总体理论水平,为实现这种结合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大局出发、从全局着眼,紧紧抓住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最大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第四,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世界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融入新思想、新观点.第五,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的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核心导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要求是什么?
  命题提示:本知识点一般出选择题,主要考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要求.
  *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的理论,这是*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状况及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为了寻找革命真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成立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做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思想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工人罢工次数明显增加,趋于频繁;罢工由单纯的经济斗争逐渐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要求;由分散的、自发的斗争逐渐转向有领导的、有组织的斗争;中国工人阶级正处于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过程中.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给封建的专制主义与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启发了人们的*主义觉悟;为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新*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等.这些著作构建了*思想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主义理论;系统阐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及其关系;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等等.从而,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42年至1945年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经过这场整风运动,全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个时期,以*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初步形成.*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朱德等,为*思想的成熟继续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的《论*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的《关于党的“六大”研究》《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思想的内容,共同构建了*思想的科学体系.*思想在*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时间大体上是自1945年至1976年,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成立以后).
  *七大以后,*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思想继续发展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在中国*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政策和策略.
  第二,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
  第三,关于人民**的理论.
  第四,关于*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五,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伟大国家的思想.
  第六,关于*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七,关于*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第八,关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思想.
  第九,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