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要告诉一下大陆漂移的过程,从最初到现在

问题描述:

谁能简要告诉一下大陆漂移的过程,从最初到现在
那个海洋扩大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分几个阶段简要介绍一下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
胚胎期 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陆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
幼年期 地幔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狭窄的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成年期 随着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终于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大西洋是其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盆一侧或两侧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称为主动大陆边缘.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洋为代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沿着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向欧亚板块下面俯冲,形成(海)沟 (火山岛)弧 (边缘海)盆型的汇聚带,组成现今亚洲东缘花彩列岛式的地理面貌.图5-7表示了北美大陆西侧的沟 弧 盆体系配置特征.
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
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亘欧亚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例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属于陆-陆碰撞型的板块汇聚带(图5-10).由于大陆壳较轻,它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大部分不可能被带往消减带的深处.因而当两个大陆碰撞时,先前的大型古洋盆因俯冲消亡而在地表只保留一些残迹(由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及深海放射出硅质岩组成),称为板块缝合带(suture),代表板块构造演化最后的陆-陆碰撞阶段.
威尔逊的上述总结反映了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的一种常见开合周期过程,迅速获得广泛传播和应用.次年(1974)即被公认为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
海底扩张
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和地貌资料,尤其是古地磁学的进展,导致赫斯(H.H.Hess,1962)和迪茨(R.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海底扩张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假设地球的体积和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洋岩石圈也必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图5-7).因此,海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3亿年内更新一次.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以年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愈老.我们怎样知道海底岩石的年龄呢?
(1)磁异常与磁场倒转记录
海底年龄的测定首先应归功于古地磁学的研究.50年代后期梅森(R·G·Mason)在东太平洋进行地磁研究,发现海底地磁呈整齐的条带,并都呈南北向展布,条带间距达几十公里.如果把所测定的磁异常带标到图上,并且沿中脊轴对褶过来,那么磁异常条带东西两侧将重合.磁异常曲线中峰与谷的顺序存在着惊人的对称性,对于这一现象一直使学者们困惑不解.直到1963年英国的瓦因 (F·J·Vint)、马修斯 (D·H·Mattheus) 提出推断,地磁异常条带并非磁化强度不均匀引起的,而是地磁场方向的历史记录,地磁的正负异常对应于古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这样海底就起到一台磁带录音机的作用,根据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记录下海洋扩张的历史(图5-5).通过对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测得的地磁极性年表,证明全球的地磁正向期与反向期完全一致.从而肯定了海底扩张的普遍意义.
根据海底年龄编制的全球海底扩张模式图可以看出大洋中脊与最年轻的海底吻合.而通过磁异常条带年龄的测定可以建立等时线,从而得到自洋脊形成以来的年龄,最老的海底年龄只有1.7亿年,和最老的大陆年龄3840亿年相比是太年轻了.1.7亿年以前的洋壳到那儿去了呢?现在认为老洋壳沿海沟俯冲带进入上地幔软流圈消失了.
(2) 海底扩张速度
根据上述三大洋海底磁异常资料,如果以中脊作为磁异常计算的起点,在不同洋盆中可见,中脊两侧磁异常条带的宽度是不同的,表明海底扩张速度存在差异.参照每个磁异常条带的年龄及距中脊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各大洋的半扩张速率(只考虑中脊一侧),计算结果表明海底扩张全速率范围为1 >20cm/a.其中,太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最大,北大西洋和红海的洋脊速率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