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 桃花源记中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问题描述:
你是如何理解 桃花源记中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
因为那里的人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厌倦了世俗中的战火纷飞,并且桃花源宁静幽美,他们又有能力自给自足,所以他们便藏在这桃花源中远离世俗烦恼,不复出焉.谢谢(^-^)/
相关推荐
- 关于 爱莲说一、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 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学者称他( )2、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是否学过他的诗文?( )6、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可爱者甚蕃2、予谓菊3、濯清涟而不妖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陶后鲜有闻
- 关于桃花源记的几道题目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一,根据提示,用课文的原话填空1暗示桃花源的社会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句子是?2表现桃源人来此绝境原因句子是?3表达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4表现社会生
- 这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做的题,这是文章: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多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第一节的情感:沉重第二节的情感:___第三节的情感:___诗人为什么说长城“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根据你的理解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结合本诗之“月”,分析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加题
- 你是如何理解 桃花源记中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 浮生若茶 阅读理解浮生若茶16.依次填入文中四处方框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清冽 炽烈 醇厚 清幽 B 清幽 醇厚 炽烈 清冽C 清幽 炽烈 醇厚 清冽 D 清冽 醇厚 炽烈 清幽17.同是用闽浙名茶铁观音沏茶,而茶味迥异的原因是:(从文中找出语句回答,不超过15字)(2分)18.文章的标题是"浮生若茶",分别指出文中用温水、沸水沏的茶的比喻义.(4分)(1)温水沏的茶:(2)沸水沏的茶:19.《浮生若茶》中的"浮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对人生的消极看法):若梦."作为文章的标题,"浮生"即"人生",不含贬义.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你觉得"人生"是什么?请谈谈你的感受.(4分)20.文章中老僧释圆通过用温水、沸水分别沏茶,向"屡屡失意的年轻人"讲述的一个道理是:(回答不超过25字)(4分)文章网上看吧地方不够了
- 几道文言文的题目 不难 大部分是桃花源记里的,前面是字的解释后面是句子理解,都用原文回答.1.或得日,或否.得: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所得.得:4.“寻向所志”中的“向”应解释为();与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句中的“向”意思相同.5.忘路之远近.之:6.渔人甚异之.之:7.有良田美池桑树之属.之:8.具答之.之:9.处处志之.之:10.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11.写他进入桃花源时的一句话是:(用原文回答)12.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为什么?(用自己的话)13.哪些成语源自本文.
- 第22课短文两篇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加点) ( ) (2)斯(加点)室陋室 ( )(3)谈笑有鸿(加点)儒( ) (4)亭亭净值(加点) ( )(5)宜(加点)乎众矣 ( ) (6)可爱者甚蕃(加点)( )3、用原文语句回答(1)《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雅环境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5.(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爱莲说》一文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以__________作为线索把全文连缀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_____和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7、上文以莲为歌颂对象,并采用菊和牡丹来进行衬托.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认为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
- 《桃花源记》中的写桃源生活平静的句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争论很多,帮我想一下是那句?
- 你是如何理解 桃花源记中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6.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7、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9、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烘托了作者 的政治理想.10、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
- 节约的英语是不是savings
- 英语翻译用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