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特点有哪些?

问题描述:

天坛的特点有哪些?

天坛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筑群,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与历史遗产.
它充分运用了各种建筑手法与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美学、力学、声学、几何学的原理,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
天坛的建筑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辽阔与高远,从而表现天帝的至尊无上.
为此,在布局上摆脱了传统的中轴线为对称的设计,天坛设有呈“回”字形的两重坛墙,把整个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中,但内坛并未放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而位于中轴线偏东,在主体建筑群以西留出了一片旷大的空地.
人们从西门进入天坛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开阔的天宇,神圣、博大与至高无上的天帝立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凸现出来,人们顿时会感觉到自身的软弱与渺小,因此便会心甘情愿地向天帝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祈年殿、圜丘坛等建筑的设计,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
天坛建筑可分为三组,以祈年殿为中心是一组,以圜丘坛为中心是一组,斋宫又是一组.三组建筑呈“品”字排列.
祈年殿
是天坛的象征,是三层重檐圆形攒尖顶建筑.
大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基座平面呈“中”字形,高出地面达4米,分为三层,四面出阶,正中为祈年殿.
大殿全部为木结构,不用大梁长檩,而用28根楠木大柱与36根枋桷衔接支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为人称道的.
中间24根构造独特的通天柱(又叫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直通殿顶.
龙凤和玺彩画金碧辉煌,装饰精美,殿顶蟠龙藻井富丽堂皇,雕刻精工.
祈年殿结构雄伟,架构精巧,内部空间层层上升,向中心聚拢;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造成了强烈的向上动感,显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
祈年殿没有象通常的传统建筑那样用高围墙封闭起来,而是又用高度仅为1.8米的矮墙环护.
三层洁白的台基把大殿高高托起,院子地面高出院外地面4米,院外高大茂密的柏树林仅露树冠,相映对衬,大殿“超然在上,似有凡界尽在脚下之感”,进入视线的仅仅是矗向天空的祈年殿和其上的冥冥青天,以及在下的色调深沉的大片柏林,静谧、肃穆、与天接近之感不觉油然而生.
圜丘坛
祈年殿的南边与之位于同一直线尽头的是圜丘坛,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又叫祭天台,坛四周有两重壝墙环护,内圆外方;坛分三层,逐渐内收.
嘉靖九年用蓝色琉璃砖和汉白玉石建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以扩建,坛面改为艾叶青石.这些石板大小形状相同,拼合的严丝合缝,密不容针,二百多年来,依然水平如镜,更没有上翘下沉的现象发生,足见当是工匠设计之精妙,技艺之高超.
坛中心的一块石板称作太极石或天心石,当人站在这块石板上轻轻呼喊时,就会有回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清晰响亮.但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
原因在于从天心石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石栏后被迅速反射回去,而从发音到声波被反射回来仅有0.07秒,所以很难分出原音和回音,听起来声音极宏亮,而周围的人是无此感受的.
当年皇帝站在天心石上,周围寂静无声,只有自己响亮无比的声音在天空回荡,仿佛自己真能与上天对话,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庄严与自豪之感的.
斋宫
斋宫是也一处较为重要的建筑,属于祭天的辅助性建筑,供皇帝祭祀之前斋戒沐浴之用.
斋宫坐西朝东,平面是一个正方形,两重高大的宫墙把宫殿围得严严实实,两道宽宽的御河令人望而生畏,外沟内岸还建有163间回廊,是皇帝斋戒时侍卫兵士放哨警卫的处所.
斋宫主要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布局严谨,结构规整,有小皇宫之称.
大殿面阔五间,是拱券形砖石结构,没有一根粱枋木柱,技艺超群,手法精湛,被称作无梁殿,确是名副其实.殿前丹墀上一左一右两座石亭子,右边放置辰牌,报告时间;左边放置斋戒铜人,手捧“斋戒”二字的简牌,让皇帝“触目惊心,恪恭罔懈”.大殿后是寝宫,为皇帝斋宿的所在.
除这三组主要建筑外,天坛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数回音壁和三音石了,它们在皇穹宇内.
皇穹宇是用来存放“皇天上帝”神位的地方,回音壁是围绕大殿的一道圆弧形磨砖对缝砖墙,又叫传声墙.墙的弧度十分规则,表面极其光滑,对声波的折射比较规则.
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有一条石板路,由北向南数第三块石板就使能产生“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现象的三音石.站在石上击掌一声可以听到回音三声,且回声很大,但这种效果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产生的.必须把殿门敞开,全殿门窗关紧,从殿门到殿内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两三声回音,声音宏亮,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回声.声学原理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
天坛建筑宏伟,个性鲜明,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坛庙建筑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把天坛的个性特征烘托的更加鲜明,极富吸引力.